滬中山醫院高端醫療器械實現“中國創造”

2018-01-22 10:36:40|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從臨床問題到真正的産品,中山醫院創新“産學研”成為醫療器械自主創研的熱土 高端醫療器械實現“中國創造”

  工程師與醫生在醫院裏並肩工作?這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的日常。這一幕刷新了人們對醫院的傳統認識。

  “醫生提出臨床具體需求,工程師據此開展器械設備研發,並與醫生各司其職,相互協作,一起在動物和臨床試驗中不斷改進器械設備。”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主任許劍民教授告訴記者,他們正在攻關的“中國製造手術機器人”有望讓病人的醫療費用降一半。

  從臨床問題發展成為真正的産品,這得益於中山醫院持續完善的創新激勵體制。以醫院為紐帶,連接“産學研”的力量,創研並製造中國人自己的高端醫療設備、耗材,造福患者,這是中山醫院院長、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的目標。

  工程師“入駐”醫院,“産學研”走到一起

  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國內微創手術費居高不下。我國各大醫院目前有手術機器人60多臺,均為進口,每台售價高達1500萬元至2000萬元,不但無國産設備可替代,連配套手術耗材都必須進口,更不用提每年花費數百萬元請國外公司進行維護。這些都使機器人手術費居高不下。

  能否由中國人自己研製機器人系統,讓中國人用上負擔得起的機器人手術?

  此前,中山醫院已與企業的工程師們合作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完成了國産微創手術機器人第一、二代樣機的研製。第一代國産微創手術機器人將很快通過國家藥監局産品註冊證申請並進入臨床,産品上市後機器人手術費將降一半。

  “國産微創手術機器人”涉及多自由度高精度機械手、機器人運動控制、3D立體視覺、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攻關,許劍民教授告訴記者。在此基礎上,2017年11月,“上海結直腸腫瘤微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由中山醫院牽頭,聯合上海本地的醫療器械企業成立。中心整合了醫學、機械、電子、光學等學科40多人的科研團隊,將致力於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手術機器人系統。

  據統計,醫療器械國産化市場佔有率每提高5%,預計年經濟效益超過10億元。中山醫院團隊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中國創造”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方面均具示範力。

  完善政策和機制,支持醫務人員“大膽幹”造福患者

  “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的科創範例,在中山醫院蔚然成風。

  脊柱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病變所致的脊髓、周圍神經、血管損害是脊柱系統常見病變。日前,由中山醫院骨科董健團隊開發的“新型自鎖定可吸收頸椎融合器”已經實現專利轉化,將於近期應用於臨床。而這一成果源自2007年,董健在面對病人痛苦時閃過的念頭:研發一種更高品質且價格低廉的材料或器械,替代原來手術治療中需置入的金屬或聚醚醚酮椎間融合器。

  歷時10年,反復試驗,董健帶領團隊研發出兩種骨科新型生物材料,並最終設計出帶自鎖片機制的可吸收頸椎融合器。

  “董健們”的想法要轉化成臨床的“産品”,需要醫院在基礎研究和臨床醫療之間給醫務人員提供“接力援助”?

  早在2008年,中山醫院就在科研處專設“成果管理科”,不僅明確職務發明申請權、所有權歸屬等細則,還協助醫務人員撰寫、申請專利,並由醫院出面開拓多種渠道幫助專利轉化。

  “專利申請費全由醫院掏,醫院還幫我們出去和企業談合作。”董健感慨,這些年,醫院對轉化醫學的重視和推出的各類配套措施為醫務人員解決了不少後顧之憂。保障專利發明人及醫院的利益,節省申報者的時間與精力———院方這種支持醫務人員“大膽幹”的態度,變成了成果轉化的極大動力。

  為醫療産業的“中國智造”提供支撐

  産學研聯手不僅僅是幫助醫生臨床的成果轉化,更是要為醫療産業的“中國智造”提供支撐。

  2017年7月,“中山-聯影臨床應用示範基地”“中山-聯影精準醫學影像研究中心”揭牌,標誌“産學研醫”平臺再進一步。“中山-聯影”合作早在三年前就已確定,中山醫院引入以上海聯影公司産品為代表的國産CT、MR、PET-CT等影像設備。醫院為此專門成立醫學專家組,不斷向企業反饋臨床使用意見,助力企業持續科研,確保國産醫療設備切實為患者提供不輸進口設備的醫療診斷服務。

  目前,中山醫院高端影像醫療設備的國産化超30%,就在前不久,“時、空一體”超清TOF PET/MR落戶中山醫院,這是我國首臺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PET/MR一體機,打破了該領域高精尖、大型醫療設備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的格局。

  “中山-聯影”戰略合作模式已成為國産設備比肩甚至超越進口設備的重要奠基石,被國家衛生計生委讚譽為“中山模式”,提倡向全國推廣。

  在醫療耗材方面,中山醫院亦突破不斷。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團隊自主研發的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已在全國900多家醫療機構應用,年均超過8萬例冠心病患者獲益,每年為患者和國家能省下12億元醫療費。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領銜團隊研發的血漿miRNA肝癌診斷試劑盒業已完成多中心臨床驗證,並於2017年8月獲得國家食藥監總局的三類器械註冊證和準生産許可證,有望在不久的將來造福患者。

  “目前我們與海外頂尖醫院還有差距,希望能率先跨出去,創新産學研合作機制,推進一批中國人用得上、用得好的優質醫療器械與耗材。”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告訴記者,中山醫院的科創目標很明確———打破國際壟斷,實現“中國創造”。他們認為,這是一家頂尖三甲醫院必須要引領的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