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年畫 搶紅包 “文化年夜飯”很豐盛

2018-01-24 09:37:34|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貼年畫、領紅包、上藝術課 這道“文化年夜飯”很豐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春“藝”盎然——2018上海春節文藝嘉年華導覽圖。

  臨近春節,尋找“年味”讓自己的年節豐盛起來,也許是上海市民年前的習慣。今年,一道豐富的文化“年夜飯”將由上海市文聯為大家精心呈現。2月3日至11日,在上海文藝會堂,春“藝”盎然——2018上海春節文藝嘉年華將在此舉行。

  “南桃北柳”年畫PK

  小時候,每到春節在家門口換上新年畫、貼上新春聯,也許讓每個孩子都很期盼。眾所週知,在年畫界有“南桃北柳”兩大“門派”,即天津的楊柳青和蘇州的桃花塢。今年,在上海春節文藝嘉年華上,兩大“門派”的大師級人物、國家級非物質遺産傳承人,楊柳青的霍家父子和桃花塢的房氏傳人將首次聯袂亮相於嘉年華的“年畫藏品展”。展出中,他們將帶來傳統經典系列版畫以及一些現代創新作品,同時,“南桃北柳”還將首次進行藝術對談。此外,展覽還將集中展示上海市美協從解放初期就開始收集的各類版畫、年畫中遴選出的60件精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桃花塢年畫作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楊柳青年畫作品。

  除了“年畫藏品展”,此次嘉年華還將為市民獻上“春聯百福展”和“民間工藝品展”兩場重量級主題展覽。“春聯百福展”將邀請上海書法界老中青三代書法家同臺獻技,最高齡者是102歲的書法家顧正樂,他的作品將融入展廳中的“百福墻”,組成一個由108個不同字體、不同形態福字裝點的巨大圖案。“民間工藝品展”則將讓參觀者領略剪紙、木雕、玉雕、銀飾、衍紙、面塑以及各類編織藝術,市民們還可以通過現場互動參與其中,親身體驗。

  另外,由上海市書協首席顧問韓天衡創作篆刻的作品“春意盎然”將作為活動的標識向市民們展示。

  此次藝術嘉年華亦是滬上文藝界一次大亮相。在嘉年華的“文藝大廳”中,每天滾動式推出各藝術門類文藝表演,老中青藝術家輪番交流展示,包括傳統戲曲(京昆越滬等)、江南絲竹、民族歌舞、戲法(雜技、魔術、武術等)、戲劇(曲藝、木偶戲、皮影戲)等等,觀眾定會感受到一個新鮮感十足的“文藝新年”。

  “寒假課堂”導賞孩子

  針對正在放寒假的孩子們,嘉年華連續9天,每天都推出一節“寒假藝術課堂”,每節課時長45分鐘左右,每課學員20至50人。據悉,嘉年華將開設“寒假藝術課堂”的消息傳出以後,報名者踴躍,所剩餘額已經不多。值得一提的是,“藝術課堂”由非遺藝術家們現場指導製作版畫、寫春聯、書法導賞點評、手工藝傳習等各類體驗課程,文聯還將組織青年幹部擔任藝術課堂的班主任“全程導賞”,帶領小朋友現場觀展並講解年俗知識。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文創産品印有年畫的“桌旗”。

  在學習知識、技藝之外,孩子們還可以參與現場許多集趣味性、藝術性、故事性于一體的互動遊戲。文聯微信公眾號就設計製作了一款“遊玩地圖”,無論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根據地圖所示參觀展覽並學習相關春節習俗知識,還能集卡換年貨。

  另一個在嘉年華中將持續9天的活動是“現場書寫春聯”,9天裏,每天上、下午均有來自不同區的書法家現場書寫春聯,這也是所有區縣在嘉年華期間集中展示本區文化的一個重要平臺。書法愛好者們除了在嘉年華的9天裏大飽眼福,收穫春聯、福字,同樣可以參與嘉年華的系列活動,獲取年畫春聯。1月28日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辦的2018上海春聯大會——“百福千聯”現場書寫活動,百位書法家將現場書寫100個“福”字和1000副春聯,贈送給上海各行各業的勞模代表、外來務工人員代表和現場觀眾。

  “溫暖紅包”集市流轉

  在新春嘉年華中,當然少不了暖暖的紅包。2016年底,一組帶著溫度的“來自家鄉的紅包”大家一定還記憶猶新,嘉年華期間,作為“年貨集市”上最搶眼的文創産品,這組紅包也將集體“亮相”。“有實用價值的文創産品能更好地傳遞文化精神內涵。”上海文聯黨組書記尤存如是説。這組紅包産品連同上海市美協榮譽顧問徐昌酩領銜繪製的狗年明信片、狗年生肖印一套6枚收藏印譜、年畫“福娃喜娃”布藝套裝等一系列文創産品都入選了“集市”,觀眾可以在文藝嘉年華一站式買全所有文藝年貨。

  而年貨集市也將走向滬上知名商圈,在“中國人過中國年”系列活動中,年貨集市快閃店將閃亮登場,藝術家們也將與市民們共賀新春。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文創産品,上海特色紅包。

  2月7日,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將在嘉年華上組織“今天我們談過年,我們在談什麼”主題文化沙龍,邀請滬上知名作家、文藝家、評論家和民俗學家共同探討“今天我們應該怎麼過年?”“如何看待古今過年、中外過節的異同?”以及“對各個文藝門類跨界融合、協力普及推廣傳統節慶文化的建議”等話題。希望通過交流和思考引發社會共鳴,讓年味充滿申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