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後 國際靈長類研究中心將建在上海

2018-01-26 10:20:23|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克隆猴誕生之後 國際靈長類研究中心也將建在上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片説明:中中華華

  25日淩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細胞》雜誌發表了成功用體細胞核移植克隆出了兩隻獼猴的消息。兩隻克隆猴中,姐姐“中中”8周大,妹妹“華華”6周大。研究人員賦予了它們“中中”和“華華”的名字,寓意中國科研的又一次突破性進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圖片説明: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

  位於上海的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是此次課題的唯一完成單位,因此,上海也可以説是中中和華華的“故鄉”。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透露,目前上海正在籌劃構建“國際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進展順利的話,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正式公佈。該中心有望形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以靈長類為模型的研發基地和産業鏈,為全球科學家製作克隆模型猴。

  彎道超車 中國率先開啟獼猴作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後,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攻克的難題。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中科院神經所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的難題。5年裏,在這個團隊中,有的人放棄了去國外深造的機會,一心照看上千隻猴子。

  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克隆猴項目負責人孫強介紹,體細胞克隆技術主要分為四個關鍵節點:胚胎構建、胚胎激活、核基因啟動,以及著床後發育。這其中,只有最後一個節點無法控制,前三個都需要人為干預。體細胞克隆的難點在於,供體細胞核在受體卵母細胞中的重編程,很容易導致胚胎發育率低,實驗很容易失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圖片説明:左邊是“中中”,右邊是“華華”

  “給卵母細胞去核”為例,這是胚胎構建的一個必要步驟。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猴子的卵母細胞不透明,因此去核操作非常困難。本次項目的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博士後劉真花了大量的時間來訓練這項技術,最終實現了10秒精準完成卵母細胞去核操作。蒲慕明解釋,“這相當於奧運賽場上‘體操冠軍’的水準,並不是每個實驗人員都能‘練’出來的”。

  克隆猴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這一突破也實現了“領跑、彎道超車、三個面向”的目標,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

  助推阿爾茨海默症、自閉症等腦疾病新藥研發

  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産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片説明:體細胞核移植過程

  作為研究人類疾病的模型,克隆動物比非克隆動物優點顯著——在非克隆動物實驗中,很難判斷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是否是由治療或遺傳變異引起。而通過克隆動物,可以大大減少了遺傳背景的變異性,因此需要的動物也少。

  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於能在一年內産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準確地篩選基因型相同的體細胞,然後用核移植方法産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載體懷孕出生一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猴群。這是製作腦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關鍵技術,將為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質變。

  克隆猴之後是克隆人?不存在的

  克隆技術自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倫理的爭議。克隆猴的成功又一次讓人聯想到克隆人。對此,蒲慕明給出了非常明確的回答:不可能。

  蒲慕明表示,體細胞克隆猴技術的突破,意味著克隆人的技術障礙已經去除,技術上可行。但是科研人員並不會考慮對人類進行相關克隆研究,後續也沒有克隆人的計劃。神經科學研究所只對唯一的研究對象,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感興趣,“我們希望構建遺傳上相同的猴子,為提高人類健康、研究腦科學基本問題服務的,這是我們唯一的目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