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科院院士樊嘉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中山智造”誕生兩項“全球首例”
醫産研“中山智造”模式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創新研發成果。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副院長周儉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研發出“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研製出“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
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
數據顯示,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接近0,早期肝癌經根治性手術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可現實非常殘酷,肝癌起病隱匿,早期無特異性症狀,約8成患者首診已進入晚期,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
突破早期診斷大關,對肝癌診治的提升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樊嘉領銜團隊歷經9年攻關,在患者血漿中篩選到由7個miRNA組成的早期肝癌診斷分子標記物(目前分子標記物模型已獲中、日、韓專利)。試劑盒僅需採集0.2毫升血漿,通過對其中7個肝癌相關微小核糖核酸檢測結果的綜合評估,可準確診斷肝癌,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達80%以上。
樊嘉介紹,臨床約30%至40%的甲胎蛋白陰性(簡稱“AFP”)患者,很難通過常規手段發現肝內腫瘤。試劑盒突破這一盲區,用84%的靈敏度、88%的特異性,可篩查出AFP 陰性肝癌患者。應用試劑盒,進行血液檢測同時配合影像學檢查,還能顯著提高對包括小于2釐米小肝癌在內的各種臨床分型肝癌診斷效能,以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
5年生存率有望提升
據悉,應用試劑盒已完成多中心臨床驗證,並通過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認證。去年8月獲得CFDA 的三類器械註冊證和生産許可證。今年起將通過全國20個省多中心臨床使用推廣,成為臨床醫生肝癌診斷、患者預後療效監測更有效的工具。業內專家預計,隨著試劑盒的普及,我國肝癌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或可提升至20%至30%。
醫學界近年來一致認為,“外周血中游離的循環腫瘤細胞”(簡稱“CTC”)是腫瘤轉移復發的“種子”。樊嘉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檢測“CTC”,發現“循環幹細胞樣肝癌細胞”可作為肝癌切除術後復發預測新指標。團隊自主研發多種CTC分選檢測技術,並研製全球首臺“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原型機和檢測試劑盒,相關核心技術已獲3項發明專利、申請發明專利5項。
據介紹,首臺“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實現“從全血標本→CTC”的一站式全自動樣本處理(包括血液離心,液體處理,CTC捕獲,細胞染色等步驟);捕獲CTC靈敏度達90%以上,同時可用於下游單細胞測序分析,揭示每個CTC細胞的基因突變和表達譜,這將為臨床實現肝癌早診早治、有效預測復發、療效監測以及幹細胞研究建立良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