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自己找短板,同行説期待,專家問癥結“一團一策”迎年度大考:對標最好水準找差距
上海歌舞團原創舞劇《朱鹮》今年1月首度飛出亞洲,獻演于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大衛·寇克劇院,此後又在波士頓博赫中心舒伯特劇院演出,得到美國觀眾和主流媒體的頗多好評。(本報資料照片葉辰亮攝)
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1月30日又迎來年度“大考”。2017年度市級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考核在中華藝術宮舉行。“對標找差距”成為今年的關鍵詞。東京愛樂樂團、俄羅斯奧布拉茲卓沃木偶劇院、中國國家大劇院、北京人藝等國內外頂尖一流藝術團隊,都成為上海國有文藝院團的參照係,以此尋找創作、演出、人才培養和國際影響力上的短板。
從早九點到晚六點,18家院團掌門人輪番“過堂”,自己找短板,同行説期待,專家問癥結,共同盤摸改革進程中新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即便是一小時的午間休息,回顧經典劇目、對比海外優質作品,總結成功經驗,也成了大家“下飯”的話題。
與會專家認為,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上海各院團在改革中取得進步,更要在進步中找準問題,將改革持續推進下去,爭取把目前的難點、堵點、痛點變為拐點、亮點、優點,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作出突出貢獻。
過去一年,由於“一團一策”改革進一步推進實施,國有文藝院團在體制機制創新中釋放出主體活力,因而“成績單”不乏亮眼之處:創作方面,去年,18家市級國有院團新創(含改編)大型劇目79部,較去年增加8部,其中多部拿下國際獎項;演出總收入2.56億元,較去年增長0.13億元;全年共完成演出9743場,觀眾342.62萬人次,瑞士琉森音樂節、美國林肯藝術中心、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等國際一流藝術節和劇院都留下“上海出品”的足跡。有專家舉例,全球十大舞蹈團的一年演出量是100場到120場;而去年上海歌舞團是181場、上海芭蕾舞團是131場,其中相當大比例為國際舞臺演出。
面對進步與成績,院團“掌門人”和專家看到更多的是差距,是如何補短板。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説:“對標中央芭蕾舞團140人的演員規模,我們只有90人。而對標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等世界名團,我們的差距更大。”接下來,上芭計劃五年內成立一個十到二十人的主創研發團隊,致力於打造具有鮮明標識性的中國原創芭蕾劇目。
上海歌劇院年收入增長近一半的成績同樣令人振奮。歌劇院黨委書記范建萍對下一步的對標這樣看:“目前來看,我們與英國皇家歌劇院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差距或許短時間無法補足,但對標哥本哈根丹麥皇家歌劇院,我們還是可以‘跳一跳’與之比肩的。”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系主任林宏鳴則建議,不僅要有對標世界一流的信心與決心,同樣還要進一步給出與之相對應的改革措施,圍繞人才培養、劇目創作和經典演出等進行系統性規劃。
年演出收入在去年首破千萬元大關的上海民族樂團,選擇對標中央民族樂團。有了《海上生民樂》等成功的演出品牌,並以此為契機打開國內國際市場後,接下來樂團更要期待新人佳作的誕生。除了《二泉映月》、閔惠芬《長城隨想曲》,上海理應貢獻更多能夠影響一代人的作品。
眼下文藝創作面對的重要歷史時期就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圍繞“改革開放40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週年”等重大節點,進一步發展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國有文藝院團已行動起來。上海交響樂團圍繞“新時代的交響樂”已列出五個項目,其中既有委約海內外一流作曲家,創作“致敬新時代———英雄的夢想”等新作品,同時也有回顧1949年以來的中國民族交響樂的創作成就,即將錄製發行的《獻給黨的歌———“中國交響70年”》系列唱片。上海歌舞團已著手《永不消逝的電波》的選題研發,而上海評彈團則計劃完成《梁家河紀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