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臨汾路街道有個“社區大腦”

2018-03-09 11:30:5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高空拋物無處遁逃、跨門營業及時報警、食物變質提前預警、老人摔倒馬上知曉……臨汾路街道有個神奇的“社區大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臨汾路街道“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臺大螢幕上顯示著各類實時信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安裝了感應器的窨井蓋。 均 資料

  淩晨兩時,保安在靜安區星城花苑小區結束巡查回到保安室,還沒坐定,電話響起,街道值班人員通知他“小區一條主幹道上一分鐘前悄悄停放了一輛私家車”。這條主幹道是小區的消防通道,必須保持24小時通暢,保安立刻聯繫車主開走車輛。遠在一公里外的街道值班人員怎麼會知道這個情況?原來是小區消防通道新安裝的“地磁”裝置感應到重量,自動報警給值班人員。

  這樣的場景正不斷在靜安區臨汾路街道出現,支撐運作的正是被稱為“社區大腦”的綜合管理平臺。本月底,在完成轄區內2.1萬個感測器布點後,“社區大腦”將在非機動車停放管理、電梯監測、80歲以上獨居老人生命體徵監測、人員高密集信息警報、河道監控等涉及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務等27個應用場景發揮重要作用。

  臨汾路街道的“社區大腦”,是“國家發改委2018年數字經濟試點重大工程”上海大數據應用創新工程項目——大數據與城市精細化管理(靜安)項目中先行上線的一項,探索以居住功能為主的社區管理領域應用樣本。

  高空拋物跨門營業能精細管理

  位於陽曲路上的臨汾路街道黨工委與辦事處辦公大樓內有一間大辦公室,滿墻壁的螢幕上,數字在跳動,這裡是臨汾路街道最新上線的“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臺。

  一條紅色警報插入:汾西路400弄18號門洞大門長時間敞開。工作人員切入放大這個門洞的視頻畫面,只見一位穿著街道工作服的工作人員正在維護門洞口的管線,因為要連接電線器材,所以樓洞門被敞開著。通過安裝在單元門洞的門磁與影像採集,能夠知道小區進去人員情況、大門是否有長時間異常打開等情況。

  “運用物聯網與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社區大腦’嘗試解決社區管理中‘人力所不能及、人力所無法及、人力所沒有及’的實際問題,提高社會管理的精細度,破解城市治理難題。”靜安區科委主任周雋説。

  過去高空拋物很難找到拋物人家,就算事後找到也很難舉證,現在通過安裝在大樓外部的紅外線報警裝置,後臺在讀取物品的拋出軌跡後可精準判斷是哪家拋物;跨門營業過去較難杜絕,店家常與執法人員“躲貓貓”,現在通過店家大門上方安裝的紅外線報警裝置,一旦店家跨門營業,後臺就會報警。

  臨汾路街道將“社區大腦”與街道人員管理相結合,催生了隊伍管理的變革,由“社區大腦”進行工作協調與指揮,實現基層工作的提質增效。街道黨工委書記俞林偉説,巡查社區是街道工作人員的職責,如今不少工作人員在巡查時都戴著一個手環,走到一定點位,點位上佈置的搭載著藍牙技術的裝置會自動記錄巡查者動向,傳給“社區大腦”,及時了解工作人員的巡查位置與軌跡。遇到需立刻處置的管理問題,“社區大腦”後臺管理人員可根據軌跡圖確定人員問題,就近調配最近的管理力量趕赴現場,提高管理處置效率。

  臨汾路街道“社區大腦”此次上線的還是第一期,轄區內部署了300多個感測器,去年底上線以來已接到自動報警600多次,化解了16次可能危及居民生命財産安全的隱患事故。目前正在加緊推進第二期,到3月底,不到2平方公里的轄區內感測器部署將達2.1萬個。街道打算,今年舉辦“社區大腦”場景應用大賽,邀請社會上的高手支招,提供更多能應用“社區大腦”的金點子。

  食品變質電梯故障可提前預警

  “在危險發生前,社區大腦通過分析與判斷,可發出預警,讓管理者及時發現苗頭,進行應急處置。”俞林偉説,這有點像醫療領域的“治未病”。

  過去,小餐飲店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往往是有消費者舉報,問題才暴露出來。有了“社區大腦”後,陽曲路上的小餐飲店可以被實時監控,在消費者吃壞肚子前就能發現食品安全問題。

  陽曲路上如今有50多家小餐飲店的加工室裝有溫濕度感測器。通過對食品加工環節溫度與濕度的監控,“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臺可實時發現存在異常的街面與店面。後續,這一傳感裝置將實現轄區內餐飲店全覆蓋,並通過明廚亮灶的視頻採集提升管理能級,如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查看出入後廚人員是否有健康證,多維度保證食品安全。

  通過安裝在電梯內部的感應器,“社區大腦”可以監控電梯運行情況,了解電梯當前的使用情況,分析過去的故障情況、維修記錄等數據,及時有效地對電梯異常進行實時報警。目前,街道對電梯已實現衝頂、蹲底、關人、停電等四類主要故障的監控。

  為提高應急響應與處置能力,街道“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臺還在整合公安、交警、城管、市場、市容、環衛等力量。“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臺目前所在的四層辦公樓即將全部騰出來,讓這些力量入駐。“人坐到一起,勁才好往一處使。”街道將圍繞“社區大腦”打造一個集網格中心、綜治中心、物業中心、應急中心、保障中心為一體的城市綜合管理中心,通過智慧化技術接入絕大部分城市部件與全部城市事件管理數據,推動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構建條塊聯動和條條協同無縫對接、完善城市街區和住宅小區一體管理。

  “社區大腦”運行的長遠意義還在於大數據採集,街道“社區大腦”目前已積累360萬條數據。通過大數據收集,可以把很多原來不知道的規律總結出來,作為將來制定社區管理方式的依據,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

  老人家中生病跌倒快報監護人

  社區智慧化管理的終極目標是要讓居民有獲得感。臨汾路街道正在將“社區大腦”與民生服務相結合。

  “汾西路上某小區一戶居民出現心跳指數異常。”在“社區大腦”綜合管理中心內,值班工作人員馬上將這一情況告訴居委會,居委會工作人員立刻到老人家中查看,對老人實施救助。

  如今,臨汾路街道轄區內有100多位80歲以上獨居老人,家中都有一套生命體徵與安全監測系統。5個智慧設備能實時監測老人的生命體徵與安全:臥室內的智慧床腳墊監測,客廳的紅外線能感知老人活動情況,裝在大門上的門磁能感知老人離開家後是否回來。一旦發現老人出現異常,這些小小的“神經元”將向“社區大腦”彙報,“社區大腦”會根據異常情況的嚴重程度將這一信息通知監護人與社區聯絡員。

  在一些重點小區、養老院門口,街道還安裝了電子圍欄監控,通過老人身上攜帶的感知設備,實時了解到老人的活動軌跡,特別是防止發生老人走失事件。

  街道還借助“社區大腦”大數據分析手段,與街道大調研的“民情日誌”項目結合,讓民生保障更精準。通過對轄區內人、戶、房三大要素的分析,給各類人群提供相應服務,再通過感知網的應用,在各種場景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

  “將社區大腦與民生將結合,將衍生出很多新服務。”俞林偉説,街道將嘗試對民生服務相關的應用進行社會化運作,街道將為所有80歲以上獨居老人免費安裝生命體徵與安全監測系統。有些年紀不大、身體狀況不好的人,也同樣需要這套系統,未來這類人群可以通過自行購買享受服務。

  據介紹,通過臨汾路街道“社區大腦”試點,靜安區將確定5大民生熱點領域、15個應用場景的社區智慧化建設內容,預計在9月底前完成全區14個街鎮的社區智慧化建設。

  目前,上海社區治理領域已在智慧化方面有了一些嘗試。楊浦區控江路街道上線“社區大腦”平臺;寶山區在吳淞、張廟、廟行等街鎮試點推動“雪亮社區”建設等。臨汾路街道這次上線的“社區大腦”,應用場景多、領域廣泛,與線下反應處置結合緊密,未來將佈局的“神經元”也更密集。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描繪了未來社區智慧化的框架,平臺架構是1+16+X,X指街鎮或部分行業,16個區都有自己的平臺,統一在全市總體架構下,形成1+16+X的綜合平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