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老北站地區“試水”延續城市記憶

2018-03-13 10:26:2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里弄建築多樣堪稱石庫門“建築博物館”,舊改完成後大量歷史風貌亟待精心呵護 老北站地區“試水”延續城市記憶 構建由歷史建築、歷史空間、歷史肌理等要素為主體的保護體系

  今年1月,位於蘇河灣核心區域北站新城地塊的居民開始了舊改搬遷,至此,靜安區北站街道基本消滅了區域內成片二級以下舊裏。不過,居民搬走並不意味著工作的徹底結束。北站街道轄區內歷史底蘊豐富,尚存大量完整的歷史風貌,其中石庫門里弄建築更是多樣,堪稱石庫門的“博物館”。如何更好地保留保護城市歷史,延續城市記憶?

  去年,靜安區委託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對北站街道轄區內歷史風貌保護進行研究與規劃,已完成《老北站地區風貌保護研究及城市設計》。記者日前獲悉,該研究設計秉承成片保護和分級分類保護的原則,從保護歷史風貌出發,構建由歷史建築、歷史街巷、地塊肌理等歷史風貌要素為主體的保護體系。而這一研究設計也將作為重要的參考建議,指導未來蘇河灣地區開發的總導則。

  體量將超新天地田子坊總和

  “北站街道面積僅1.99平方公里,但近代海派建築薈萃、名人故居和歷史遺跡眾多,是上海近代百年發展歷史的重要縮影,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街道黨工委書記程凱介紹。記者了解到,目前老北站地區仍保留了大量完整的歷史風貌:安慶路、康樂路、浙江北路、山西北路等道路保留著較為完整的歷史尺度和原貌;均益裏、華安坊、來安裏等里弄規模大,格局完整;吳昌碩、虞洽卿、李經方(李鴻章之子)、杭樨英等名人故居,見證了當年大批華界文化和民族工商業精英在此集聚和創業奮起的歷史。

  不過,讓不少建築學者感興趣的,還是這裡的建築風貌。老北站地區的石庫門建築,集中建設於民國至抗戰前期,歷史風貌總體保存狀況較好,不同時期的石庫門里弄都能在此找到,如早期的石庫門里弄來安裏、余慶裏,中期的福蔭裏、吉慶裏,晚期的同發裏、頤福裏等,還有廣式里弄(錢江新村)、新式里弄(寶生裏)等,堪稱一座石庫門里弄建築的“博物館”。另外,老北站地區建築類型豐富:有西班牙風格的聯排別墅(均益裏),有殖民地外廊式公寓(虞洽卿寓所),有中西合璧式花園洋房(梁氏民宅),有江南水鄉傳統四合院(錢氏民宅),還有折中主義風格的山西大劇院。這些豐富多樣的近代歷史建築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現了上海海派建築海納百川的特色魅力。

  在去年6月靜安區出臺的蘇河灣“一河兩岸”規劃方案中,提出蘇河灣地區歷史建築總量約50萬平方米,其中建議保留安康苑、華興新城、北站新城等新增歷史建築超16萬平方米。這意味著整片區域的保留保護建築體量將超過新天地與田子坊總和。

  歷史保護與風貌保護相結合

  老北站地區究竟該保留保護什麼?《老北站地區風貌保護研究及城市設計》撰寫者——同濟大學高密度區域智慧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陳飛、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周儉提出了“歷史保護與風貌保護相結合”的規劃理念,讓城市管理者眼前一亮。記者了解到,老北站地區的保護將涉及歷史建築、歷史空間與歷史肌理的保護。

  在歷史建築的保護上,老北站歷史建築按保護措施分為四類,各有不同保護方式:第一類是有保護身份的歷史建築,按照文保和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要求予以保護保留;第二類是歷史價值和風貌價值都較高的歷史建築,以保留修繕為主,保留或恢復建築原有外立面特徵或室內特色裝飾,室內可依據功能需要進行調整;第三類主要針對歷史價值一般、風貌價值尚可的建築,可進行落架復建;第四類為歷史價值和風貌價值都一般的建築,保留建築特色要素構件,其他部分允許依據功能需要進行改變。

  對歷史空間的保護,專家認為,首先是格局的保護。主要是保護原有道路弄巷的佈局和走向,延續原有空間尺度;保留街坊內南北向的主弄和規模較大的里弄單元的魚骨狀支弄格局。專家提出,在老北站地區,要盡可能地保留沿街歷史建築,此外哪怕是新建的沿街建築,也要保持原有的退界、高度,這樣才能讓人們在行走于這些街道時仍能感受原有的歷史風貌特徵。

  專家將歷史肌理的保護歸為三類。A類肌理通常是指地塊規模較大、建築佈局有序、格局完整或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地塊,這類肌理要求整體保留。B類肌理地塊規模較小,肌理格局較為零碎,保護措施為局部調整,即建築佈局結構不變,地塊邊界形狀和個別建築位置可結合方案進行微調,如增加小型開敞空間或綠地,優化高密度的生活環境等。C類是允許肌理更新的地塊,即地塊可合併,佈局可調整。從北站地區的方案來看,A、B類肌理基本佔據大半壁江山,較好地保持了整體的歷史特徵和風貌意向。

  城市更新與民生工作相結合

  在《老北站地區風貌保護研究及城市設計》的編寫中,街道與區規劃局等部門一同,多次陪專家實地查看現場、進行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召開座談會進行商討。一個基層單位,為何要“深度”參與到這樣一份城區研究與設計中?

  程凱認為,老北站這些歷史老建築記載著當時的故事,是上海的歷史文脈與城市記憶,將它們保留保護下來,是街道的一份責任。轄區內哪些區域應該完整保留保護?哪些在更新後可以為民生所用?街道願意提前了解、參與其中,希望這個區域的城市更新與街道要做的民生工作能有更好地結合。在最近的大調研中,有不少居民提出,在大量動遷居民搬走後,原來很多設在舊改基地內的民生服務設施也跟著一起消失了。街道在規劃佈局民生服務設施時就考慮,能否在有些老建築裏提供一些空間,作為街道的鄰裡中心,一些老建築可否打造成街道的圖書館、展覽室等公共空間。

  據了解,為保護轄區內歷史建築在舊改中免遭損毀,街道舊改指揮部與參與舊改的12家拆房公司簽訂了《歷史建築保護承諾書》,要求各公司承諾自己作業範圍內的歷史建築一磚一瓦不缺不損。對優秀歷史保護建築,則聘請了文化保護專業人員24小時入住值守。在文物保護專家指導下,街道請專業團隊將歷史建築的門窗、雕花處用特殊材料與方式封存。據悉,本月,街道將舉辦一場歷史保護建築研討會,邀請知名專家學者為老北站歷史風貌保護建言獻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