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浦區在武川路222弄試點舊房原地拆除重建,計劃明年底基本竣工 老房居民搬離,期待重回“新家”
這次拆除重建的老房子是建於上世紀50、60年代的磚木結 構不成套房屋。 黃尖尖 攝
最近,武川路222弄的居民忙著搬家,而這一切是為了新的開始。把行李搬上卡車,14號樓的趙阿姨又看了一眼生活了30多年的老房,斑駁的墻面脫落得不成樣子,堆滿雜物的過道白晝也昏暗得如同黑夜。“我以為一輩子都住在這樣的環境裏了。”她邊説邊上車,卡車發動,載著幾隻行李箱和一個舊冰箱駛出222弄大門。
離開,是為了重新回來。武川路222弄7幢兩層磚木結構不成套房屋將被拆除,並在原地重建3幢三層住宅和2幢七層新住宅,計劃明年底基本竣工。屆時,居民們將重新搬回來,迎接他們的將是全新的生活。
軌交建設使得改造迫在眉睫
武川路222弄這種磚木結構的房屋始建於上世紀50、60年代,裏面是木板,外麵包裹著石灰。白色的兩層樓房外墻如蛛網般爬滿了電線,樓與樓挨得很緊,在層層疊疊的私搭鐵棚掩蓋下,只露出狹長的一抹藍天。
走進樓裏,木板鋪設的地面和樓梯吱呀作響,樓上有人説話,樓下清晰可聞。由於不成套,每戶居民的室內空間太小,家裏堆不下的東西就堆在外面,狹窄的過道堆滿雜七雜八的物品。一層樓16戶居民共用一個公共衛生間,沒有廚房,每家都在門口私搭灶臺。
趙阿姨是30多年前嫁過來的,當時夫妻倆與婆婆擠在17平方米的房間裏勉強生活。後來女兒出生,她又用木板在房間裏隔出一個小閣樓。
配套設施落後,房屋也存在安全隱患。由於小區地勢低,每逢春夏大雨後,雨水都漫過膝蓋。“每年這個房子都要在雨水裏浸泡,地板格柵都腐爛了。”趙阿姨説,上世紀80年代,房子還遭遇過白蟻災害,地板、樓梯、門窗、樑柱都被蛀空了。目前正在建的軌交18號線將於今年6月正面穿越沿武川路的3幢房子,改造迫在眉睫。
改建回搬遵循“拆一還一”
武川路222弄共有14幢房屋,其中7幢為磚混結構成套售後公房,另外7幢為磚木結構的不成套房。“武川路222弄的房屋屬於職工住宅,不是舊式里弄,不屬於舊改範圍。”楊浦區房管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科負責人陳穎説。
面對居民迫切的改造需求,去年底,楊浦區成立專門工作小組,由區房管局牽頭對222弄制定“拆除重建”改造計劃。所謂“拆除重建”,是指居民先通過在外租房過渡等方式搬離老房,由政府將老房拆除原地重建,待房屋竣工後居民回搬,改建原則是“拆一還一”。武川路222弄3—8號、14號、24—29號均為不成套房屋,將這7幢房屋拆除後,在原用地範圍內新建3幢三層住宅和2幢七層住宅。新建總建築面積6960平方米,建成成套獨用一室戶住宅158套,其中153套用於安置居民,剩餘5套房屋作為社區公建配套用房。
改建前,222弄的居民住房面積為8.4—18.3平方米的不成套一室戶,改建後,房屋將變成面積為14.5—21.3平方米的成套一室戶。由於房屋從7幢變成5幢,房屋間日照間距也將擴大。
成為上海舊房拆除重建試點
今年1月3日,一紙“拆除重建”告知書貼到小區,老居民們看到了曙光。然而“拆除重建”的前提是所有居民得100%簽約才能進行,“只要有一戶居民不同意就不能動”。這其中主要困難在於居民訴求各異,有的居民希望留在原來熟悉的社區裏,有的希望動遷,還有的居民因為早年修繕房子投入成本較大捨不得搬離。
武川路222弄拆除重建改造項目居民徵詢自今年1月3日啟動,街道、房管局工作人員天天上門做居民的工作,到1月21日便完成全部153戶居民選房簽約,改造規模(居民戶數)與簽約速度均創楊浦區拆除重建紀錄。楊浦區房管局局長于洋説,在楊浦,還有許多達不到舊改動遷標準的老房子可通過拆除重建煥發新生,尤其對於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舊房應優先實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