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加裝電梯 可有成功秘笈

2017-02-24 13:55:20|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紫雲苑1-4號樓剛竣工的電梯粉刷上了米黃色和淺灰色,和原有外觀十分協調 新民晚報記者劉歆/攝

圖片默認標題

圖説:東銀茗苑18號樓新裝的電梯面板是玻璃的,光線一點也沒遮擋 種楠/攝

  隨著上海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多層住房加裝電梯已成為一大“剛需”,也是眾多市民熱切盼望的“民生工程”。去年下半年,市有關部門對加裝電梯的流程及審批程式作了簡化和規範,促進了這項工作的推進。進入2017年,又有不少多層居民樓成功裝上了電梯。連日來,記者探訪了幾處剛剛裝上電梯的多層住宅樓,見到不少“懸空老人”輕鬆上下樓,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居委早動員

  低層給支持

  普陀區愛建新村

  新年春節剛過,位於普陀區楊柳青路的愛建新村5號樓的居民們喜笑顏開地聚在了一起,因為樓道裏的新電梯試運行了!

  在試乘電梯的人群中,有好幾位平時難得出門的“懸空老人”。80多歲的吳阿婆住在6樓,6層高的樓梯一直是她出門的攔路虎,平時家裏燒的菜全靠女兒送來,或是鄰居幫忙帶回。如今有了電梯,上上下下就沒煩惱了。80多歲的崔師傅住在502室,原來爬不動樓梯,只能在走廊裏走走,現在每天都能下樓到花園裏鍛鍊身體了。住在四樓的羅老伯86歲,患有癌症,原來不怎麼出門,現在有了電梯,幾天前自己去了趟超市。他説,萬一身體不舒服要去醫院,也方便多了。

  愛建新村雖説建於上世紀80年代,但建設標準很高,清一色六層樓,房型從60平方米的一室一廳到120平方米的三室一廳都有,小區開闊,綠化漂亮。因為愛建新村是上海第一批“僑匯房”,當時是一些外貿、航運單位用外匯買下來分給職工的。不過,30年過去了,最早的住戶從當年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變成了如今的耄耋老人。

  2015年,看到同樣屬於長征鎮的怒江苑成功加裝了電梯,愛建新村的居民都動心了。這時,居民區黨總支看到居民的需求,馬上組織一些居民前往怒江苑學習成功經驗,並聯繫相關公司實地勘察加梯條件。黨總支書記胡祖明説:“小區很多居民對加裝電梯很有興趣,但是對相關政策知之甚少。所以我們要把事情做在前頭。他們年紀都大了,不能讓大家一番折騰後,才發現並不符合加裝電梯的條件。”

  5號樓居民意願最強烈,而且條件好,有一個原先的垃圾通道位置可以加裝電梯。2015年7月,5號樓最先啟動了加梯工程。501室的范維珍牽頭成立了居民加梯自治小組、資金管理小組。在徵詢意見時,一樓居民很支持,二樓居民也很爽快:“好,要出多少錢你們説!”不少居民表示:“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就這樣,樓內意願徵詢100%通過,第二次全小區業主徵詢,在居委會和業委會的幫助下,同意率也達到90%。

  之後,加梯自治小組“貨比三家”,選擇了電梯供應商和建造企業。范維珍清楚地記得,2015年最後一天,他們與築福集團簽訂了電梯代建的合同。之後,一些申請、審批手續都由代建企業來辦理,居民省了不少力氣。半年後,手續辦完,又經過幾個月的建設,電梯終於竣工,總共花費62萬元。電梯可載7人,載重550公斤,輪椅也可以放入,而且電梯平層入戶,住戶不需走半層。

  電梯工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施工過程中,為了減少對小區居民的影響,黨總支、自治小組、施工方經反復協商,決定將電梯框架在工廠做好,再整體安裝。但是,電梯框架無法從小區大門運入。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居民區黨總支與正在小區周邊施工的地鐵15號線現場指揮部及交警部門聯繫。在兩個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多方共同配合,整裝電梯從地鐵15號線施工工地裏,由吊車順利從外墻吊入小區。

  5號樓電梯裝好了,讓其他居民羨慕不已。最近,愛建新村4號、12號、16號樓的居民也紛紛行動起來,籌建加梯自治小組。

  1號樣板樓

  拷貝不走樣

  楊浦區東銀茗苑

  去年7月,本報刊登了《多層居民樓裝“觀光電梯”》的新聞:位於周家嘴路2001弄的東銀茗苑小區1號樓業主自主協商籌資,為所住的7層住宅樓裝上電梯,花費不到30萬元。半年過去了,小區內另一棟多層住宅樓——18號樓,外墻也多出了一部一模一樣的“觀光電梯”!住在5樓的孫慈忠和胡成英老夫婦激動地説:“這下,阿拉房子可以不要‘動’了!”

  東銀茗苑是2002年落成的商品房小區,共21幢樓,其中19幢是高層、小高層,只有1號和18號是多層住宅樓。孫慈忠和妻子都已70多歲。他們説,十多年前搬進來的時候,走5層樓還沒問題,但是這兩年,實在爬不動了。年紀一天天大上去,今後怎麼辦?他們無數次地想過這個問題:“搬家?除了沒電梯,對小區、房型、朝向都很滿意;而且這麼大年紀,搬家實在是力不從心!”

  在1號樓啟動加裝電梯工程,讓老夫婦看到了希望。1號樓加裝電梯的牽頭人高毅給了他們很多幫助,把1號樓的方案、圖紙統統“拷貝”給18號樓,還幫他們辦手續。胡成英是樓組長,人頭熟,挨家挨戶徵詢意見,鄰居們大部分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不過他們都一致贊同,費用分攤方案也順利通過。去年下半年,在楊浦區有關部門及江浦街道的支持下,全部手續順利辦完,經過幾個月的建造,電梯于春節前竣工並通過了驗收。

  記者在現場看到,因為房屋結構原因,電梯是半層入戶,需要走8級樓梯,因為多開了一扇門,所以費用比1號樓多出了幾萬元,總費用32萬元。這部電梯有一個優點,由於面板是玻璃的,所以光線一點也沒有遮擋。

  “今年春節,阿拉過得最開心了。親戚朋友來玩,看到電梯都讚不絕口。301室有個小寶寶,嬰兒車直接放在電梯裏就上來了!”孫慈忠笑著説。而電梯的維修和電費,第一年由電梯公司包了,今後就全部交給物業,物業管理費從1.05元增加到1.5元,和小區裏其他電梯房一樣。

  4年“持久戰”

  4棟齊“變身”

  長寧區虹橋紫雲苑

  前幾天,記者來到位於紫雲西路50弄的虹橋紫雲苑,只見1-4號樓外墻各有一排凸起,那是剛剛竣工的電梯和走廊,米黃色和淺灰色,和原有的外墻十分協調。居民們感慨道:一場打了4年的“持久戰”終於勝利了!

  虹橋紫雲苑小區屬於空軍上海仙霞路幹休所,2005年10月竣工,均為6層的樓房,一二層為商業用房。由於小區裏的中老年人居多,十多年過去了,不少住戶步入了耄耋之年,上下樓梯越來越不方便。據統計,1-4號共有住戶32戶,其中60歲以上老人有46人。

  4年前,業主們就萌發了給住房加裝電梯的念頭,空軍上海仙霞路幹休所也十分支持,並開展了前期徵詢工作。可是,由於電梯加裝工程各環節頭緒多,涉及面廣,幹休所和業主奔波了3年,還走了不少彎路,方案也幾經修改。第一個方案是半層入戶,但不少居民認為不方便,如果坐輪椅還是沒法直接進屋,於是再修改方案,在外墻增加連接電梯的走廊,工程量增加。

  4棟住宅樓要一起裝電梯,這在上海還是第一例。長寧區房管局、市房修協會對此十分關心,多次去實地察看情況。當辦理施工手續過程中碰到困難時,市房修協會還與建設行政管理部門溝通,為項目順利開工打下基礎,此外,還為業主推薦了信譽比較好的電梯供應商。去年6月,1-4號樓獲得了施工許可證。業主們4年的“持久戰”終於見到了曙光。又經過半年的施工,終於在春節前竣工了。電梯選用的是三菱品牌,可乘11人,載重825公斤。

  68歲的章宗新阿姨家住6樓。她高興地説,小區居民對電梯工程很滿意,每家都出了費用。裝了電梯以後生活出行都方便多了。“老伴有心臟病,沒裝電梯之前犯病了,120急救醫生從六樓把病人抬下去,非常不方便,現在就放心多了。”她説。

  相關連結

  目前,市房屋修建行業協會承擔上海的多層住房加裝電梯諮詢、指導的任務,一本詳細的《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指南》正在編寫中。諮詢電話:52821660;52897155轉817、815。(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邵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