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賢搭建“遍地公園”網絡體系

2018-03-27 10:15:2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奉賢搭建“遍地公園”網絡體系“百座公園”項目已建50座,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2平方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金匯鎮白沙村微公園。 杜晨薇 攝 

  公園常被稱作“城市綠肺”,它關係著一座城市的生態環境,也塑造著市民健康生活方式。過去一年間,奉賢把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區”作為區域性戰略目標,推出“百座公園”項目,並提出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90%”的具體指標。目前,奉賢“百座公園”項目中,已有50座建成,包括6個綜合公園,37個社區公園及其他公園綠地。截至去年底,奉賢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達8.2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50%,與指標差距逐漸縮小。同時,各街道、鎮也陸續規劃建設各類鄉村公園共計132座。

  奉賢“遍地公園”網絡體系已搭就,公園綠地空間建設從建成區拓展至廣大農村地區。

  對“百座公園”進行主題策劃

  去年底,《奉賢區公園體系專項規劃》編制完成。根據規劃,奉賢將全面對接“國家生態園林城區”及“上海2035”中提出的關於公園體系的相關要求,儘快實現總量增加。同時,實現均衡化佈局,全面提升公園綠地效能,重點針對“百座公園”進行主題特色策劃。

  奉賢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園數量不斷增加,品質也要提升。在前期調研已建成的50座公園中,一些共性問題引起重視。比如,大多數公園景觀環境相似,主題重合,沒有較好地傳承和發揚奉賢本地特色。公園綠地多為內向式設計,綠地與城市介面封閉,可進入性差。奉賢水網發達、水系豐富,但現有的濱河公園綠地,其濱水岸線與腹地連通性較差,市民很難沿江步行、騎行。

  奉賢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將奉賢公園體系實際情況與一些發達國家和城市的經驗現狀作對照,發現享有“花園城市”美譽的新加坡,在有限的土地資源裏保留足夠的綠地資源,很多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當地重視主題型社區公園建設,如滑板運動社區公園、大型演講集會社區公園等,滿足市民開展大型戶外活動的需要。

  下一步,奉賢計劃通過建設綠道串聯起公園、綠地、水系、歷史人文等,通過綠道選線和公園綠地選址貼近,逐步讓二者融合成綠色空間網絡,強化可達性。規劃還建議,通過主題性設計,嵌入奉賢歷史文化,為不同規模的公園因地制宜提供多樣且特色的休閒體驗。

  彌補農村公共活動空間的不足

  目前,奉賢各街道、鎮域內規劃的132個公園,已建成的有17座,多數位於村民宅前屋後。在金匯鎮白沙村,一座佔地約3畝的小公園緊挨村民4組落成。過去,這裡雜草叢生,甚至成了垃圾堆場。去年,由區、鎮、村三級資金支持,對公園前後進行生態修復,分別種植了櫻花、桂花等樹種,並將中部區域改造成集健身器材、塑膠跑道、綠化、涼亭功能為一體的小公園,濱水駁岸也進行規整,還建造了一座頗有設計感的水橋。

  記者觀察到,絕大多數鄉村公園設置了與城市公園類似的常規活動功能,可滿足村民健身、遊樂、觀景、休憩等需求,極大彌補了農村地區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的現狀。

  柘林鎮胡橋居民區書記曹蕾説,去年11月底剛竣工的社區微公園,改變了這塊城鄉交界地以往臟亂差面貌。這座社區微公園總投資132萬元,由區、鎮兩級共同出資。投入使用後,綠化、設施仍交由鎮一級統一管理、養護,日常衛生則由居民區黨員志願者自覺維護。

  記者發現,各個微公園前期建造資金主要來源於區鎮財政出資或村集體出資,也有企業資助建設的。後期維護過程中所需資金,各村都在探索自己的辦法。比如,金匯鎮白沙村請來村裏專門從事綠化養護工作的志願者,對公園及駁岸綠化進行日常維護;西渡街道五宅村通過街道、鎮政府兩級資金進行設施設備維護;還有個別微公園暫無合適的維護主體。

  奉賢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建議,為保證鄉村公園持續為民服務,各村籌備建設鄉村公園時,應盡可能邀請專業團隊完成設計,並重視後續維護。目前,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也在同步研究制定《關於綠化和林地項目建設管理的暫行規定》,明確納入區百座公園名錄的區級和鎮級公園將由區綠化部門負責管理,養護費用由區財政承擔。其他公園由屬地政府負責養護,養護費用由屬地政府承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