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賢離“遍地是公園”還有多遠

2018-03-22 09:13:36|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這個區離“遍地是公園”還有多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公園,常常被稱作“城市綠肺”,它關係著一座城市的生態環境,也塑造著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過去一年間,奉賢把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區”作為區域性戰略目標,對照創建指標、要求自檢自測,制定提升方案。其中,針對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等指標,奉賢正依託“百座公園”體系建設逐步提高水準。

  記者日前了解到,奉賢“百座公園”項目中,已有50座建成,其中包括6個綜合公園,37個社區公園及其他公園綠地。截至去年底,奉賢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達人均8.2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50%,與“人均12平方米、服務半徑覆蓋率90%”規定標準的差距逐漸縮小。與此同時,各街道、鎮也陸續規劃建設各類鄉村公園,共計132座。

  如今,奉賢“遍地公園”的網絡體系已搭就,公園綠地空間的建設腳步甚至從建成區拓展至廣大農村地區。奉賢的公園建設和改造有哪些新理念?已有的公園在管理和養護上又有哪些經驗和困難?老百姓的“綠色”感受度提升了嗎?記者進行了一番探訪。

  奉賢想跟新加坡學這個,究竟難在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_副本

柘林鎮臨海村潘家港微公園(柘林鎮提供)

  去年底,奉賢編制完成《奉賢區公園體系專項規劃》。根據規劃,奉賢將全面對接“國家生態園林城區”及“上海2035”中提出的關於公園體系的相關要求,儘快實現總量增加;同時,均衡化佈局,全面提升公園綠地效能,重點針對“百座公園”進行主題特色策劃。

  奉賢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儘管公園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公園品質同樣不能含糊,亟待全面排查、精準提升。在前期調研已建成的50座公園中,一些共性問題引起了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的重視。

  如,大多數公園景觀環境相似,與周邊地域文化融合少,主題重合,沒有較好地傳承和發揚奉賢本地特色;公園綠地多為內向式設計,綠地與城市介面封閉,可進入性較差,未形成與周邊城市功能互融的公共空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四團鎮邵靴村微公園(杜晨薇攝)

  此外,奉賢水網發達水系豐富,但現有的濱河公園綠地,其濱水岸線與腹地大都連通性較差,市民很難沿江步行、騎行以及完成其他休閒活動。

  “相比新加坡公園體系強調主題性、可達性,且內容功能豐富完整,奉賢還可以有諸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奉賢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將奉賢公園體系實際情況與一些發達國家和城市的經驗現狀作對照,發現享有“花園城市”美譽的新加坡,在有限的土地資源裏保留足夠的綠地資源。新加坡市區現有公共綠地9651公頃,人均約18平方米,該指標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四團鎮邵靴村微公園(杜晨薇攝)

  新加坡公園分為自然公園、海岸公園、區域公園、新鎮公園、鄰裡公園、住區公園和特殊公園,並通過建立數條能將全國公園都連接起來的“綠色走廊”,形成公園網絡體系。此外,當地重視主題型社區公園建設,開展特殊的遊憩活動,如滑板運動社區公園、大型演講集會社區公園等,能滿足市民開展大型戶外活動的需要。

  參考已有經驗,奉賢下一步計劃通過建設綠道串聯起公園、綠地、水系、歷史人文等,通過綠道選線和公園綠地選址貼近,逐步讓二者融合成綠色空間網絡,強化可達性。規劃還建議,應通過主題性設計,嵌入奉賢歷史文化,為不同規模的公園因地制宜提供多樣且特色的休閒體驗。

  一村一公園,給百姓解決了什麼問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金匯鎮白沙村微公園(杜晨薇攝)

  目前,奉賢各街道、鎮域內規劃的132個公園,已建成的有17座,多數位於村民宅前屋後,給村民日常休閒提供了極大方便。

  在金匯鎮白沙村,一座佔地約為3畝的小公園緊挨著村民4組落成,最近的一戶人家距公園門口不足2米。過去,這裡雜草叢生,甚至成了周邊的垃圾堆場。去年,由區、鎮、村三級資金支持,對公園前後進行了生態修復,分別種植了櫻花、桂花等樹種,並將中部區域改造成了集合建設器材、塑膠跑道、綠化、涼亭功能為一體的小公園,濱水駁岸也進行了規整,還建造了一座頗有設計感的水橋。

  村民老張告訴記者,白沙村過去幾十年裏從來也沒有這樣的百姓活動空間,早晨、傍晚只能在自家院子裏打打拳,鍛鍊一下身體。如今一齣門就能享受和城市相同品質的公共設施,日常生活也日漸豐富起來。

  記者觀察到,絕大多數鄉村公園設置了與城市公園類似的常規活動功能,可滿足村民健身、遊樂、觀景、休憩等需求,極大彌補了農村地區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的現狀。

  四團鎮邵靴村為民公園,面積1200多平方米,由南方集團資助建造,近期剛剛竣工。公園不僅設立了休憩區域、健身區域、兒童樂園以及健身廣場,還同步對周邊進行了道路平整拓寬,方便村民進出,同時公園入口處增加停車位,解決公園及周邊居民規範停車問題。

  今年3月,奉賢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委託第三方機構對各鄉村公園進行調研。調研中還發現,部分已建成案例在建設中充分考慮了水、林等生態要素,形成了良好的鄉村景觀效果;同時,百姓舞臺、農民畫等文化要素也開始在公園佈置中凸顯,但當地特色還不突出。此外,公園功能以體育類基本功能為主,還有待拓展創新。

  後續管養難不難,公園能否一直美下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金匯鎮白沙村微公園(杜晨薇攝)

  柘林鎮胡橋居民區書記曹蕾告訴記者,去年11月底剛剛竣工的社區微公園,大大改變了這塊城鄉交界地以往臟亂差的面貌。一到傍晚,公園兩邊的村、居民都向這裡匯集,人氣非常旺。

  該公園總投資132萬,由區、鎮兩級共同出資。投入使用後,綠化、設施仍交由鎮一級統一管理、養護,日常衛生則由居民區各黨員志願者自覺維護。

  記者發現,各個微公園前期建造資金主要來源於區鎮財政出資或村集體出資,當然,也有如四團鎮邵靴村、柘林鎮臨海村潘家港微公園等,由企業資助建設。而後期維護過程中所需資金,各村則都在探索自己的辦法。

  例如,金匯鎮白沙村請來村內專門從事綠化養護工作的志願者,對公園及駁岸綠化進行日常維護;西渡街道五宅村通過街道、鎮政府兩級資金進行設施設備維護;還有個別微公園暫無合適的維護主體。

  奉賢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建議,為了保證鄉村公園持續為民服務,各村籌備建設鄉村公園時,應盡可能邀請專業團隊完成設計,重視後續維護。

  目前,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也在同步研究制定《關於綠化和林地項目建設管理的暫行規定》,明確納入區百座公園名錄的區級和鎮級公園將由區綠化部門負責管理,養護費用由區財政承擔。其他公園由屬地政府負責養護,養護費用由屬地政府承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