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改革:輕負擔 重能力 少擇校

2018-03-27 10:28:14|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教育新觀察 | 上海中考改革:輕負擔 重能力 少擇校

  以“依據初中學業水準考試、結合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主要制度架構的上海中考改革,破除了唯分數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周,新方案的公佈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尤其是考試科目、評價方式及招錄機制的變化,其積極的導向意義就在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優質均衡發展和高中階段學校特色多樣發展。

  學業負擔會變重嗎?

  新方案將中考總分由目前的630分增加到750分,計入總分的文化課考試科目也在語數外理化5門的基礎上,新增加了道德與法制、歷史、理化實驗操作、以地理與生命科學為主的跨學科案例分析等新科目。坊間疑惑,這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對此,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説,初中作為基礎教育,與高中和大學學習不同,應該將基礎拉得更寬一些,但這樣的拉寬並不意味著增加負擔。對學生而言,並不是科目多負擔就重,科目少負擔就輕,負擔的輕重只與課程標準的進度、作業的有效度和考試的難易度等有關。

  “只要在課程標準範圍內的,就不應看成是負擔。”這樣的觀點在編制此次中考方案時,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最近也明確提出,學業負擔是指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那一部分,但在大綱之內的學業,是學生必須付出的努力。

  重文史男生吃虧嗎?

  由於道德與法制、歷史兩科在新中考裏合計總分高達120分,再加上語文和外語兩大主科,未來的中考文史比例明顯吃重。但目前存在的“男孩子開竅晚,考文科或更有利女生”之類的疑惑,則基本上是臆斷。黃浦區教育考試中心主任時咏梅説,中考改革明晰了素質教育導向,如果仍以“應試思維”不斷強化知識的超前學習和反復訓練,很可能得不償失。

  以歷史學科為例,雖然未來中考明確為開卷,但這也意味著不太可能只是簡單地從書本上抄些現成的答案,考查對史學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將是重點。市教委有關負責人也表示,以往國內歷史考試慣用的“考年代”“考事件”“考人物”的純記憶方式,已被證明並不科學。某國的一道經典歷史考題,在討論此次中考方案時也被專家們反復提及:“一百多年前的某次兩國海上大戰,未來還會發生嗎?原來的戰勝國與戰敗國,如果再次交戰,會不會勝敗易主?”這樣的開放性題目,相信也會越來越多地引入我國的中學教學與考試之中。

  小升初還要擇校嗎?

  新中考方案有關調整名額分配的政策成了一大看點。今後,50%至65%的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招生計劃實行名額分配,其中的70%由市和區教育行政部門分配到不選擇生源的每所初中學校,並逐步擴大該比例。這個政策的最顯著風向標就是不擇校,當然,這也將對公辦學校形成一種“無生源差別”的倒逼機制——不要再對民辦學校因生源優勢而形成的“優質辦學”羨慕嫉妒恨,唯有扎紮實實提升辦學水準“才是硬道理”。

  26日恰逢部分公辦初中的校園開放日,不少家長正是帶著是讓孩子讀民辦還是讀公辦的糾結走進校園尋找答案。在華東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不少家長聽完學校介紹後都堅定地表示不擇校。華理附中校長童立賢給還在糾結于“民辦還是公辦”的家長建言:考察一所學校,一是看學校是否有豐富的校本課程,二是看是否有一批孩子們喜歡的老師,三是看是否有基於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從目前的公辦學校建設及未來中考改革的導向來看,公辦學校肯定也是“績優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