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調度”助力虹橋樞紐一天“搬”一座城

2018-03-30 10:05:04|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放大招!“智慧調度”助力虹橋樞紐一天“搬運”一座城

  統一旅客對虹橋樞紐交通信息查詢的入口,精準到米級的室內導航服務……記者日前從虹橋商務區管委會獲悉,面對即將來臨的清明、五一節假日客流高峰,虹橋交通樞紐將在信息互通共享、健全完善機制及應急預案體系、日常管理協調外,重點研究推出各項“智慧調度”新舉措。在將於今年金秋本市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交通保障當中,這些智慧應用也將大顯身手。

  將各種公共交通工具的信息集成到一個查詢入口,室內導航精確到米級

  虹橋樞紐自啟用以來,客流量以年均近15%的幅度增長,日均客流量已超100萬人次,單日最高客流量已突破133萬人次。在剛剛過去的今年春運期間,虹橋樞紐累計發送旅客4100萬人次,最高值為120.09萬人次,已成為上海最大的對外公共交通門戶。

  為建立起應對重要節假日返程大客流的長效機制,虹橋商務區管委會決定以即將來臨的清明、五一節假日客流高峰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虹橋商務區舉辦為契機,採取智慧化手段,重點緩解樞紐內公共交通和客流需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比如,通過短信精準發送、微信小程式和支付寶城市服務功能植入的方式,匯總集成返程客流對地鐵、公交、長途客車和高鐵等公共交通工具通勤需求信息,通過移動互聯網向旅客提供班次查詢、路線換乘等功能,統一旅客對虹橋樞紐交通信息查詢的入口;提供信息交互渠道,在某個時間點,給予旅客一個可反饋自身公共交通出行安排和需求的渠道,反饋包括對計劃前往的區域,計劃出行的時間段,以及對現有地鐵、公交線路加開或做延遲的建議等實際需求;逐步通過所掌握的實時信息,對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進行非常規時間內(如夜間)的臨時調度安排提出建議,滿足旅客臨時的交通出行需求,實現樞紐客流的快速疏散等。

  此外,為提升虹橋樞紐及商務區核心區的地下空間公共指引精度,他們將借助GIS、VR等技術對虹橋樞紐室內50萬平米、核心區地下空間280萬平米、國家會展中心館內40萬平米總計約400萬平米的室內空間進行虛擬建模,並通過Wi-Fi嗅探、藍牙定位、手機信令等多元技術融合為旅客提供精準到米級的室內導航服務。不久的將來,往來虹橋樞紐的旅客在世界最大規模的地下空間範圍內,通過移動終端應用也可以精準的找到各個目的地,不用再擔心迷路的問題。

  鐵路上海站、虹橋機場、地鐵、計程車、公安等部門也推出多項智慧新舉措

  記者還了解到,不僅僅是虹橋商務區管委會,樞紐各單位也正在推出多項智慧新舉措。

  ——鐵路上海站積極引入了客流熱力成像系統,通過熱力感應採集數據,實時監控候車客流積壓情況,精準調整候車乘降組織,為旅客的安全出行保駕護航。對樞紐內衛生間加裝了智慧引導系統,通過電子顯示屏,幫助旅客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廁位。通過掌上服務“心尚”雲服務,可在線查詢列車正晚點、余票信息,預約特需旅客服務,登記遺失物品等多種功能。

  ——虹橋機場方面,加裝全國首個“無感支付”停車庫。一批特殊的機器人“安檢講解員”,更在客流高峰段,協助旅客快速通過安檢。此外,還開通自助托運、安檢“e證通”及出入境自助通關,對T2航站樓10個值機島168套值機航顯屏全面升級,T1航站樓自助點餐外賣服務升級、啟用國內首家 “無感支付”虹橋機場智慧停車場、新建成的交通中心實現了航站樓、停車庫與軌道交通車站的“零換乘”等多項智慧措施。

  ——地鐵方面,在春運前開通了手機掃描進站功能,並在全網絡既有線路車站,實行刷碼過閘。

  ——計程車上客點增設了費用參考牌、LED顯示牌、出站廣播等措施,通道候車旅客基本控制在了3圈以內,進通道等待時間只需11分鐘左右。虹橋火車站P9、P10停車場也對泊位引導、車輛收費系統進行了升級。以往車輛使用磁卡進停車場時,每輛車的停留時間在15-20秒,現在通過應用牌照識別系統,可縮短到2-3秒。後期還將進一步推進智慧化改造,實現移動支付等功能。

  ——公安方面,將在虹橋樞紐範圍內新增具備智慧圖像識別功能的視頻探頭,對人臉、車輛、場景、行為進行複雜的智慧識別分析,加裝多維度感知安全門,實時採集信息,智慧識別標識重點人員和危險品,提升樞紐區域的安全防護能力;通過智慧感知設備的布設,建立基於物聯網傳輸的智慧消防感知系統,全方位動態實時監測樞紐內火災隱患;為疏導優化虹橋樞紐進出交通的問題,將在樞紐周邊區域改造提升交通信號燈、多合一智慧電子警察監控點位,實現路況智慧識別、信號智慧調節、違法交通行為智慧抓拍,提升交通通行效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