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國輪國造” 突破西方“高技術禁運”

2018-04-09 09:23:5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中船七〇八所副總工程師費龍帶領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研製的“天鯤號”自航絞吸挖泥船創多項亞洲之最 逐夢“國輪國造”,突破西方“高技術禁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左圖:費龍(右二)在與團隊成員研究設計方案。本報記者袁婧攝

  江蘇啟東碼頭,“天鯤號”正在上海振華啟東船廠調試。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這艘亞洲最大、最先進的自航絞吸挖泥船,一週之內就可以在島礁上搭建起一個“水立方”游泳館大小的砂石灘。從來,人們經常聽到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所謂“高技術禁運”,而現在“天鯤號”則被列為我國禁止出口商品清單。

  20年前,我國還只能設計産量150立方米、200立方米小型挖泥船。“天鯤號”設計主管、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費龍説,這些年每當在直接進口與自主創新的十字路口徘徊時,他都堅持選擇自主創新,這才有了今天的“天鯤號”。

  “國輪國造”,一定不能堵死自主設計這條路

  創新,之於船舶設計,尤其艱難。因為,這不僅取決於船舶設計師,首先得船東願意嘗試,還要看船廠能不能根據圖紙造出來。

  這也是要實現“國輪國造”這簡單的四字目標困難之所在!1987年,費龍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七〇八所,所裏的老專家就將這個夢想植入了他的心底。

  當時,國産挖泥船隻能用在水利部門,無法勝任交通部門疏浚港口航道的任務,大中型挖泥船幾乎全部靠進口。國際疏浚船權威建造商曾斷言,中國不具備研製4000立方米以上耙吸挖泥船的能力。

  老專家們希望,在費龍這一代船舶設計師手中,局面能夠得以扭轉。

  機會在1998年來臨。這一年,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啟動,急需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上海航道局提出“貨改耙”的大膽設想,委託七〇八所進行這一國際上史無前例的方案的可行性論證。而立之年的費龍,出任該項目設計主管。僅用十個月,世界上首例“貨改耙”———1.2萬立方米絞吸式挖泥船“新海象”在中國獲得成功!

  緊接著,“新海虎”“新海鳳”“新海牛”“通途”“通程”等一系列大型疏浚船的設計方案從費龍團隊手中誕生。

  “要後來居上,就必須繞過領先者的專利籬笆!這也是創新的困難所在。”費龍説。

  2013年,費龍帶領團隊完成工業和信息化部3.8萬立方米巨型耙吸挖泥船開發,2016年又攻克用於島礁建設的5000千瓦絞刀功率大型絞吸挖泥船關鍵技術。去年11月,“天鯤號”下水,費龍覺得,自主設計能力的提升,已在追逐挖泥船“國輪國造”夢想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要有敬畏之心,設計不過一年半載,船要用幾十年

  年過半百的費龍,如果頭髮不染,就是滿頭白髮了。這20多年,每設計一條船,他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設計一條船,不過半年一年,可這條船,一用就是幾十年。“設計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説,有時候,扶梯傾斜度平緩一些、空間設計緊湊一點,就能為船員航行的每一天帶來舒適,給船東帶去更高效益。

  儘管費龍領銜的設計項目在行業中有口皆碑,但他唸唸不忘的卻是那些曾經的失誤:有一艘船剛下水就觸底漏水;新船試航時,一個浪打來,就將船艏外板打得變了形……

  費龍認為,只要船還在圖紙上,就必須儘量根據船東需求,修改得更經濟、高效和合理。在為天津航道局設計1.5萬立方米挖泥船“通途”時,設計已近收尾階段,費龍突然接到船東電話,希望加大到1.8萬立方米。這一改動意味著挖泥船從大型邁向超大型,船廠的建造週期至少延長半年。2008年船市火熱,船廠船位檔期難求,這可怎麼辦?

  “這樣做,的確明顯提升了挖泥船的經濟性!”費龍決定,改!不過,為了不影響船廠工期,他想出了在原設計中插入分段、加入浮力艙的辦法,既滿足了船東的要求,又使整個工期基本保持不變。

  七〇八所海洋工程部李志雨是費龍的研究生,他深深感到,老師設計中的每一點滴“神來之筆”,都離不開踏踏實實的研究。同時,及時將造船行業不斷更新的標準、規範用到設計中,也是費龍對自己和團隊的要求。在設計時多點考慮,多爭取到幾個船級符號和標誌,就可能為船東帶來潛在的利潤空間。

  事情是幹出來的!瞄準開拓風電“藍海”

  “國輪國造”並不單純是爭一口氣,而牽涉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最初,國外壟斷大型耙吸挖泥船,我國只能整船購買。後來,可以賣設計,但必須強制搭賣相關疏浚設備,價格也高得離譜。當我國具有了設計、建造能力後,價格、售賣條件都有了很大鬆動。

  “我們不能總跟著別人跑!”闖過了這一關,費龍又將眼光放到新興的船舶市場———海上風電安裝設備。

  可再生能源中,海上風電資源豐富卻技術難度大、安裝成本高。“十二五”時期,原本計劃發展500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可由於安裝能力不足,只完成了一小部分。

  2009年,費龍從歐洲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中,感知到了中國未來海上風電安裝設備的需求。於是,他向所裏提出介入這一領域的建議。當時,海上風電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在第一艘風電安裝船的研製過程中,連投資人都失去信心,撤了資。可費龍不泄氣,又找來第二個投資人……

  終於,“精銦1號”誕生了!原先,海上風力達到六級時,就無法進行風電設備安裝,而現在七八級風的海況下也可以進行作業;原先,每年的海上安裝季節只有半年左右,現在則可全年進行。這使得海上風電産品的安裝費用下降了近一半!

  近兩三年,船舶市場低迷,但七〇八所的業績卻逆勢上漲,其中就有來自風電海工項目的貢獻。如今,該所已佔據了國內風電安裝海工市場的60%以上。

  成績是幹出來的,創新更是闖出來的。去年,在七〇八所,由費龍領銜的海工領域“大師工作室”正式掛牌,他的科研之路也翻開新的一頁。

  人物小傳

  費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3年被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授予“船舶設計大師”稱號。他長期從事海洋平臺和工程船設計工作,參加了近百項海洋平臺和工程船項目設計工作,多次擔任鑽井平臺、起重船、挖泥船、半潛式轉載平臺、風電安裝船等重大和技術複雜項目設計主管、總設計師和課題負責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