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瞄準産業鏈制高點,擦亮上海製造品牌 上海製造三年行動計劃呼之欲出
全球最大集裝箱全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距離市區75公里,位於上海東南角、瀕臨東海的臨港地區,全球首臺“華龍一號”核電站堆內構件揭開了神秘“面紗”,即將遠行前往位於福建省福清市的“新家”。
在新中國發展史上,“上海製造”曾經寫下輝煌歷史。一大批産自上海的製造業商品,因其品質精良而成為家喻戶曉、風靡全國的國貨精品,也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如今,上海製造三年行動計劃呼之欲出,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以高品質發展為主線,以躍居世界産業鏈、價值鏈高端為目標,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
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你知道嗎,出口一座“華龍一號”核電站的效益,相當於出口200架中型飛機。而其中核心設備就是由上海企業製造的。
上個月,由上海電氣核電集團成員企業上海第一機床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機床”)承制的“華龍一號”———福清5號機組堆內構件設備,已經順利通過驗收並將於近日發運。
“在核反應爐的所有設備裏,堆內構件屬於關鍵中的關鍵。”一機床公司總經理薛松自豪地説。如果把核島中大大小小的設備比作“華龍一號”巨龍身體裏的各個器官,那麼堆內構件就是這條龍軀之中包絡臟腑、支承龍騰的“龍骨”。整個核電運行的核心、不竭動力的源泉———核燃料組件,就安裝在“龍骨”裏。同時,這個“龍骨”還必須是一個安全的“籠”:一旦遭遇極端事故,堆內構件必須能夠有效地防止堆芯跌落,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上海製造要在市場上佔據鰲頭,必須具備難以替代的科技創新優勢,要有拿得出手的超一流産品。薛松介紹,一機床先後攻克了71項工藝、試驗等難關;完成了2項材料國産化、5項焊接技術、4項檢測技術、7項工藝技術的技術創新;獲得了10項發明製造專利,實現了全面國産化。
據悉,上海製造將瞄準價值鏈、創新鏈制高點,提升大飛機、重型燃機、機器人、高端醫療器械、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整機自主化集成化能力;聚焦産業鏈重點環節,夯實智慧傳感、精密減速器、超導、石墨烯等零部件及原材料發展根基;推動優勢産業高端化、關注高增加值率行業。
擁抱高科技,融合發展成效初顯
再過幾天,上海第一條軌道交通線路———1號線,將迎來全線通車23週年。這條線路目前正在歷經一次脫胎換骨的信號系統改造工程,承擔重任的就是一家上海本土企業———卡斯柯。
這個項目是國內第一條保留原信號制式的地鐵信號系統改造項目,既要引進一些新的信號技術來提高1號線的自動化運營能力,同時為了與北延伸和北北延伸(上海火車站—富錦路站)系統的相容,還需要繼續保留一些原有的信號技術。這樣的改造項目沒有先例可循,因此需要進行開創性的工作。
成立於1986年的卡斯柯,最初是為引進國外鐵路先進技術而由鐵道部門成立的。企業不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立足自身所長,堅持核心工業軟體的自主研發和不斷創新,最終從裝備製造企業轉型為系統集成企業。此前企業一舉拿下了1號線信號系統改造的重任。改造完成之後,將提升1號線效率,緩解早晚高峰的運營壓力。
如今,上海製造已經脫離傳統意義上的“傻大黑粗”,成為緊緊擁抱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先進製造。
比如,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創建“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在這方面上海已先行先試,去年初率先制定《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應用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推動“上海製造”向工業互聯網智慧生産化、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與服務化延伸轉型升級,並率先設立了地方性專項支持資金。去年該資金一共支持了43家企業,金額達3億元。
精準佈局,打造産業發展高地
前不久,松江區舉行G60科創走廊一季度22個産業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海爾智谷、正泰啟迪智電港等百億元級重大産業項目以及一批實體經濟項目動工,計劃總投資超過300億元。
此外,根據計劃,至2020年末,松江區力爭創建智慧工廠50家、智慧車間300家,新增工業機器人2000台、創新發展應用項目60個;分行業培育以智慧硬體、智慧物聯、智慧安防、智慧晶片、智慧檢測等為主的工業互聯網上下游産業集群,力爭銷售收入突破520億元。
在金山區,14個産業項目集中開工,畝均投資強度達727萬元。其中,上海現代電梯有限公司在金山工業園區舉行奠基儀式,比起原計劃4月底才能取得施工許可證,時間足足提前了一個月;和輝光電(二期)項目通過科學籌劃、並聯審批、提前預審、告知承諾,開工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二……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將深化各區特色産業精準佈局,已經明確定位的抓緊細化推進,沒有明確方向的加強市區對接,支持浦東新區申報創建“中國製造2025”國家示範區;加快構建積體電路、軟體信息、G60、東方美谷、人工智能、節能環保、智慧硬體等新興産業高地,促進産業集聚集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