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引紅旗渠之水滋養浦江文藝之花 上海為青年文藝家搭建藝德修養平臺“增強藝德修養,學習紅旗渠精神”專題研修班活動收效顯著
紅旗渠的綿綿山路。
學員接受紅旗渠幹部學院採訪。
學員在大組交流中發表感言。
學員獻演紅旗渠幹部學院地方民俗演出。(均主辦方供圖)
親臨紅旗渠,讓青年文藝人對黨的認識從書本、影像之上又更進一步;而一位位優秀的基層黨員形象,加深了青年文藝人對黨的感情,老一輩黨員的事跡讓他們深受激勵和鼓舞。
近期,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增強藝德修養,學習紅旗渠精神”專題研修班。其間,“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中的17位青年文藝工作者前往河南省林州市紅旗渠,重走這條共産黨人帶領人民修建的“世界第八大奇跡”,深入學習“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此次研修班是“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計劃”的重要內容。該計劃于2015年啟動,挑選戲曲、美術、文學、影視、音樂、舞蹈等各藝術門類具有出色才能和較大潛力的43位青年人才作為培養對象,提升他們的思想、藝術與理論素養。培養計劃還通過“一人一策”的方案,為他們的創作、展示和演出提供平臺和支持,最終為上海文化發展繁榮輸送強有力的青年力量。
研修班也是繼2016年該計劃組織“學習總書記講話,體驗井岡山精神”後,再一次採用理論學習與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在革命先輩奮鬥過的地方實地體驗學習後,青年文藝工作者都表示,對新中國的歷史和黨帶領人民艱苦奮鬥歷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學習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宗旨的自覺性大大增強了。
德藝雙馨,以德為先。有專家認為,像研修班這樣把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能讓青年文藝人增強宗旨意識,明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投入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也為青年人才提供了真實感人的創作素材,從而激勵他們推出無愧於民族、無愧於時代的文藝精品。
■天上銀河落人間:在黨的領導下創造奇跡
十年前,結束汶川地震的援助工作,飛機剛一落地,余震消息傳來,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授劉哲昕又登上前往四川的飛機。只因臨行時他與當地民眾惜別時的一句承諾:“你們這裡再有危險,我就立刻趕回來。”在研修班理論學習期間,劉哲昕結合自己這段往事進行了題為《信仰與生活》的講座,贏得在場25位青年文藝人發自內心的掌聲。“我也曾經問自己信仰是什麼?劉教授的講述讓我不再迷茫———他用行動闡述了一個中國人的信仰!”松江區文化館美術指導老師、畫家杜海軍説。
“反思當下一段時間,有些文藝工作者忘記了文藝的引領責任,自我矮化。”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田蕤則在學習筆記上寫下這樣的一段話:“文以載道,對於文藝工作者而言,崇高信仰的堅守決定著藝術審美行為的高度。”
而讓青年文藝人更受震撼的,還是在林州的四天。
河南林州,千百年來飽受旱災困擾。以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為代表的共産黨人實事求是、深入調查,帶領五十萬林州人憑一釬、一鏟苦戰十載,在太行山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只有中國共産黨能夠充分調動起人民的積極性,令這困擾了林縣人千百年的用水問題最終得以解決!”上海音樂學院管弦係副教授、小提琴家黃蒙拉不由這樣感慨。他説:“時代在變,面臨的挑戰與困難也不盡相同,紅旗渠精神卻能激勵著我們,義無反顧地勇敢前行。”
在紅旗渠紀念館,好多人都濕了眼眶。上海歌劇院演員宋潔説:“不論是年僅27歲就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吳祖太,還是開山炸石蹦掉三顆門牙的除險隊長任羊成,他們都體現著共産黨員身先士卒,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一位黨員在修渠中手指被炸藥炸沒了,多年後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怕死”,他回答:“我可是在黨旗下握過拳頭的!”當講解員説起這段故事,青年作家殷健靈深受觸動:“這是莊嚴的宣告,更是發自肺腑的樸素心聲:只為了對得起承諾。承諾了,握過拳頭了,就要努力踐行。”
而在這片土地,共産黨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又何止紅旗渠一處。“扁擔精神”與“谷文昌精神”同樣讓文藝人接受再一次的精神洗禮。太行山小鎮石板岩供銷社的職工70年裏一代接一代,往返太行山中為山區群眾送貨、收購農産品,成為連接黨和人民的感情,體現“社會主義好”的不朽橋梁。林縣人谷文昌更是帶領福建東山縣人民苦幹14年,把荒島變寶島。以至於東山人在清明時節形成了“先拜谷公,再拜祖宗”的傳統。在林州這片共産黨早期解放的土地上,共産黨員為民宗旨和優良作風,讓楊貴、谷文昌等一批進步青年深受影響,成為造福一方的基層黨員幹部的楷模。
親臨紅旗渠,讓青年文藝人對黨的認識從書本、影像之上又更進一步;而一位位優秀的基層黨員形象,加深了青年文藝人對黨的感情,老一輩黨員的事跡讓他們深受激勵和鼓舞。
■林縣人民多壯志:從人民中汲取養分、回饋人民
對於畫家而言,峰谷交錯、山石嶙峋是寫生采風的大好去處。所以上海中國畫院畫師龐飛此前曾七次來太行山采風。不過於他而言,這一次來到紅旗渠“不為看山看水,而為看人”。他説:“愛山水就是愛祖國,畫好山水畫,就是謳歌祖國謳歌人民。”
話劇《紅旗渠》中,兒子繼紅為修渠不幸犧牲,老媽媽跪倒支持修渠:“繼紅是為誰死的?他是為他娘,他是想讓他娘能暢暢快快地洗個頭……他是為全村人都能吃上一口水死的,他死得值啊!”看到這一段,網絡作家王小磊的淚水奪眶而出。而當親眼得見這項工程,他更是明白:“生活遠比小説偉大,即便是在虛擬創作中都會被認為不符合邏輯、不可思議的工程……”這是人民群眾全力支持修渠的深明大義,同樣也印證了———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走在紅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眼見水渠從太行山穿腰而過,觀摩“鐵姑娘打釬”“淩空除險”等情景再現,上海淮劇團演員邢娜深刻感受到“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上海師範大學教師、畫家張晨初則感慨著“這是當代版的愚公移山”。聯繫自己的肖像油畫創作之路,他反思過去藝術目標不夠明確、站位不夠高。紅旗渠精神感召下,他領悟了文藝工作者對人民、對社會、對歷史要有大愛精神,才能跳出美術的小圈,以畫筆記錄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與新時代民族崛起之路。
正如上影集團編輯策劃甘世佳所説:“人民的需求,就應是文藝創作的需求。文藝創作只有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切實為人民而創作的時候,才能煥發無窮無盡的生命力,提供無限的正能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我們的力量。”上海越劇院演員楊婷娜也表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要用一台臺有道德、有溫度、又接地氣的越劇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十年修得紅旗渠:把艱難困苦當作錘鍊意志的磨刀石
紅旗渠精神滌蕩著青年文藝人的靈魂,凈化著他們的心靈。
十年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據計算,如把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連接廣州與哈爾濱……作家薛舒努力讓自己去記住這些數字,在她看來,這與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一系列神話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一脈相承,而相比于神話,“這是發生在當代中國的傳奇,是發生在我們祖國土地上的中國人的壯舉。”
紀念館一幅幅照片、舞臺上的話劇、熒屏上的紀錄片,讓林縣人質樸的臉龐、勞作時矯健的身姿鮮活起來,也擊中了上影集團影視演員何琳的心,“成長在富足社會日漸迷茫的我,完全被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打動,他們沒有如今的物質豐富、科技發達,卻也沒有今日某些人的精神萎靡與抑鬱。”
這樣的壯舉也讓上海滬劇院演員朱儉反思,自己過去塑造的勞動者形象,還停留于表面。這一次的實地學習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要多下生活,深扎求真。而在藝術求索的道路上,“要像楊貴領導修築紅旗渠一樣,不求一日成功,但求日進一寸。我也要以‘十年磨一劍’的決心,為人民而藝術、為生活而藝術、為時代而藝術,努力攀登藝術高峰。”同為傳統戲曲工作者,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副院長、京劇演員金喜全説:“創業時期需要艱苦奮鬥精神,生活條件好了,同樣也需要這種精神,‘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幟,激勵作為戲曲人的我,用自己的芳華,去締造傳統戲曲藝術的永恒芳華。”
近幾年,眼見著報考木偶專業的學生從寥寥無幾到應招火爆,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深感使命與責任,“紅旗渠精神像一劑良藥,令我的從業理想更加堅定和明晰———帶領團隊一起奮鬥,創作出更多更好、符合時代氣息、獨具海派木偶藝術特色、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眾審美需求相契合的精品力作。”
身在紅旗渠,上海愛樂樂團副團長、青年指揮張亮等不及回到上海,就打電話給駐團“90後”作曲龔天鵬,“如果譜寫出一部以紅旗渠為主題的歌劇,交響曲或者交響詩,那將會是多麼令人鼓舞的事情!”雖然操持的是國際語言,可如何譜寫演奏出屬於中華民族的交響之聲,始終是兩人的求索,二人約定一起再走上這一段“人間天河”。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心中升起紅太陽,千軍萬馬站太行。”研修班結束之時,大家都學會了這首激昂而不失真情的歌曲。曲散情未了,青年文藝人都表示,要把紅旗渠不畏艱難、奮發圖強的精神落實到行動上、貫穿到生活中、運用到創作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