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時尚教育界大咖”齊聚上海

2018-04-12 09:05:25|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時尚未來在何方?全球“時尚教育界大咖”齊聚上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片説明:2018年第二十屆國際時裝院校聯盟(IFFTI)年會開幕現場。

  可感知、可降解、可穿戴……各種黑科技成為時尚熱詞,oversize西裝褲、大V領……各種復古元素也頻現時尚周舞臺。潮流時尚往左走還是往右走?今天,2018年第二十屆國際時裝院校聯盟(IFFTI)年會在東華大學舉辦,來自全球24個國家60所時裝院校和機構的20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上海,從文化、科技和教育不同角度,全面解讀時尚未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片説明:幾名與會專家正在參觀年會國際學生設計大賽作品靜態展。

  文化藝術和材料創新驅動時尚變革

  據了解,國際時裝院校聯盟(IFFTI)是時尚教育界的國際性權威組織,于1999年10月14日在印度新德里成立,目前其成員為遍佈24個國家和地區的60所機構,紐約時裝學院、倫敦時裝學院、日本文化學園大學、法國時裝學院等全世界著名時裝專業院校都是聯盟重要成員。東華大學作為最早加入聯盟院校之一,一直為執委會成員單位,早在2003年,學校即承辦了第5屆聯盟年會,並於2008年承辦了第20屆聯盟執委會會議。

  本屆年會圍繞集成和開發設計、技術與材料創新、商業與産業發現、文化傳承與發展及教育多元化五大議題,最終收錄了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21所院校的45篇論文。

  談起時尚未來發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吳海燕認為,“文化藝術因為凝聚了人類對社會事物發展的極度敏感和最高審美,是創意的原始基因,因此是時尚無可替代的根基和內涵”。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趙豐,致力於將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統絲綢工藝與現代設計手法結合,他説:“絲綢充分展示了我對未來時尚的看法,就是傳統手工藝的天然材料,加上當代設計的文化描述。”

  科技對時尚的驅動作用,上海之禾時尚實業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東華大學校友葉壽增,有切身體會。借助物聯網實現製造過程全自動化,只做天然棉毛絲麻服裝……在環保理念和最新科技支撐下,葉壽增積極響應文創50條提出的加快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新要求,走出了一條服裝綠色智慧製造路,帶領本土原創品牌直通歐洲市場。

  無獨有偶,年會獲獎論文中,來自美國紐約時裝學院的安·卡佩爾(AnnCantrell),面對服裝工業廢棄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環境污染源的現狀,倡議探索未來時尚産品循環再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時尚教育多元開放是人才成長最好的孵化器

  創意人才決定時尚産業的未來,多元開放的時尚教育環境有益於靈感碰撞迸發,是人才成長最好的孵化器。今年的年會首次設置教育與研究沉浸式研討會(workshop),分別以非物質文化遺産、施華洛世奇研究工作室、紡織品設計與教育、旗袍傳承與創新設計、時尚消費心理及認知行為研究、功能防護服之假人測評、時尚産業的可持續研究、智慧製造系統在服裝大規模定制中的應用、功能服裝設計為主題。向全球與會者展示了東華大學設計學科向多元開放發展的最新成果。

  其中,在東華大學-施華洛世奇研究中心等國際産學研合作教學workshop裏,專家們讚賞中心多年堅持國際化校企合作,讓先後上萬名學生從中受益。東華-施華洛世奇設計大賽金獎獲得者段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説:“去施華洛世奇奧地利總部考察學習的機會讓我受益匪淺。”2009年畢業後段煉帶領同門成立了服裝定制工作室,獲創業基金免息貸款支持。

  迄今為止,東華已與包括世界五大時尚之都著名服裝院校在內的16個國家和地區的40余所院校展開多種合作,邀請維維安·韋斯特伍德等眾多頂尖大師擔任顧問教授,東華學子足不出戶,盡享世界級優秀師資的教育教學。

  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李俊指出,“人才是時尚産業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時尚教育則是其生存和延續的基礎”。李俊表示,學院將依託學校覆蓋時尚産業全流程的學科群,進一步強化設計學科藝術與工程相結合特色,積極培育兼具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識的時尚創意人才,讓東華大學真正成為時尚創意策源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