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創大型滬劇《敦煌女兒》5月23日試首演 30秒“變身”,謳歌大漠裏的守護
上一分鐘是25歲大學生,下一分鐘是80歲老太……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在原創大型滬劇《敦煌女兒》中常常要在30秒“變身”。為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由上海滬劇院攜手國內金牌創作團隊歷時5年打造的《敦煌女兒》5月23日在東方藝術中心試首演。昨天,《敦煌女兒》劇組邀請媒體和青年觀眾走進排練廳,提前品鑒劇中片段。
場景穿插過去與當下
《敦煌女兒》講述敦煌研究院第3任院長樊錦詩50年紮根甘肅大漠,致力敦煌研究的人生歷程,謳歌一代代敦煌人堅守理想的崇高情懷。昨天演的是第一場,樊錦詩回憶與敦煌學奠基人之一常書鴻三擊掌,場景閃回到她從北京大學畢業初到敦煌,數著莫高窟石窟編號,面對壁畫悠然神往,興奮于第一次睡土炕,沒想到出門就被“狼”嚇了一跳,而常書鴻則審慎地打量著年輕人,“太多人來了就走,這個女孩能待多久?”
《敦煌女兒》歷經5年打磨,從原來按照時間線性敘事變為如今倒敘形式,場景在過去與當下之間不停閃回,劇情要求茅善玉一個轉身,便從25歲變為80歲,換裝間隔只有30秒,“連戴個白髮頭套的時間都沒有,換件衣服往身上一披,又出場了。”茅善玉尤為注意細節,過去時穿跑鞋,現在時穿皮鞋。演二十歲出頭的樊錦詩,她扎掃帚式小辮而不是大辮子,凸顯利落幹練,“樊錦詩年輕時候很倔強,會唱‘我不是嬌滴滴的上海姑娘’,激情澎湃;轉眼到了80歲,要演出老年人的形體、眼神,體現滄桑經歷。年輕時唱腔相對高昂,委婉動聽,老年時候借鑒楊派唱腔,更加渾厚。”
為打造一台高規格的現代舞臺劇精品,《敦煌女兒》匯集一流創作團隊,著名滬劇演員錢思劍、淩月剛、李建華分別飾演對樊錦詩的人生有著重要意義的三個人:一生支持她的丈夫彭金章;代表“敦煌之魂”的常書鴻;敦厚老實、兢兢業業的段文傑。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曹禺劇本獎獲得者楊林、張曼君聯合編劇,多次獲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的張曼君執導,資深戲曲作曲家汝金山擔任音樂創作。
設定寫意抒情路線
在敦煌采風時,張曼君面對常書鴻、段文傑年輕到晚年時候的照片忍不住淚水滿面,她為《敦煌女兒》設定大寫意、大抒情路線,“也許這與滬劇當年以生活流程、細節組裝起來的編劇方法會有所不同。我們在上海滬劇院這個平臺上、在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格局中搭建詩化的敘述方式,在天井式的光照下展現一個人一生的守護,將音樂藝術和視覺藝術有機結合在一起。觀眾看到的舞臺將是空靈的,但充滿著豐盈的生活質感,同時又可以飛翔詩意的想像。”
張曼君透露,《敦煌女兒》前四場側重生活細節,後來轉向“潑墨”寫意,“給我們的挑戰和陌生感比較多,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收穫,有收穫的人生才是值得紀念的,就像樊錦詩一樣。”
《敦煌女兒》已獲得國家藝術基金、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市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併入圍2018年全國舞臺藝術現實題材創作作品計劃,計劃11月在北京大學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