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百管”走“宜居鄉村”建設之路

2018-04-18 09:42:5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嘉定區馬陸鎮北管村充分發揮黨支部、黨員核心模範作用,村級事務百家管、百姓管、管百事、管百年,成功破解“三變”社會治理新課題——— 四個“百管”走通“宜居鄉村”建設之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近年來,北管村加大村莊改造、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水環境污染整治,屋前屋後煥然一新,村民們感嘆好像生活在公園裏。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經濟上去了,但卻出現了環境變臟、治安變亂、人心變散等社會治理新難題。怎麼辦?嘉定區馬陸鎮北管村通過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從“脫貧治亂”到“宜居鄉村”建設的成功之路,先後獲評“國家造林綠化千佳村”“上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北管村黨總支書記沈彪總結該村創新社會治理的經驗:“北管、北管,就是要‘百管’,我們的法寶就是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和黨員在村級治理中的核心和模範作用,村裏的事情百家管、百姓管、管百事、管百年,四個‘百管’管出一個美麗鄉村。”

  “企約+店約”創新共治“百家管”

  北管村當年“脫貧”,主要靠招商辦廠。但企業一家家開辦,外來務工人員一撥撥進村,大量社會治理難題隨之産生。鼎盛時期,北管村聚集著80多家企業、126家商鋪。沈彪説,抓村級治理,難在“百家”共管。村黨總支不能“包攬打天下”,而要“帶領打天下”,凝聚和引導多方力量有序參與共治。

  近年來,北管村依託區域化大黨建平臺,在建立工商企業黨建聯盟、派駐非公企業黨建顧問等基礎上,重點探索將“村規民約”延伸到企業和商家,通過簽訂“村規企約”“村規店約”,圍繞治安聯防、環境衛生、職工住宿、就業培訓、證照辦理等內容,約定20多項“權利”和“義務”,實現訴求互補、治理互動、共贏互惠。

  一方面,北管村“兩委”真心誠意當好服務企業和商鋪的“店小二”,按照村規約定提供優質服務。村裏建起360多套人才公寓,還統一託管5800多間村宅,出資改造1200多間統一管理的“小廚房”,幫助企業解決職工“住宿難”。

  另一方面,北管村積極引領駐村企業、商鋪“履約”參與村級治理,“讓企業和店家為村裏幹點事”。例如,一家年納稅近10億元的韓資企業成立了非公企業黨支部,踴躍向村裏獻愛心。又如,面對“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村裏一家蘭州拉麵店開始時有抵觸,後來思想通了,便主動配合店面改造,還每月熱情為托老所老人過生日提供便民服務。

  “技防+人防”村民自治“百姓管”

  北管村的另一條經驗是借助信息化技術,用“技防+人防”構建“全村覆蓋、全天巡邏、全程監管、全方聯動、全民參與”的村級自治“一張網”。

  所謂“技防”,就是重點依託“小聯勤”體系(220個高清攝像頭),和“城管通”(1部同時和26個人對話)、“河長制”App (30多位老黨員擔任民間河長)、“村民手機短信”和微信公眾號等串聯起來,讓村民在第一時間參與村務治理。

  “人防”則是依託網格體系,實行村民組長專職化、小組“機構”實體化、網格成員梯隊化。全村十個村民組均選舉産生專職村組長,負責為每戶辦理房屋租賃手續,定期聯防巡邏、收取衛生費用、掌握人口動態、做好鄰裡調解等工作;各小組均配備7-8名打掃衛生、垃圾分揀、車輛管理、聯防巡邏等專員,分管本組封閉或半封閉的村宅區域;網格成員梯隊化,每個小組成立黨支部,依託以村總支書記為總網格長、“兩委”班子成員為點位長、黨員志願者為網格員的責任體系,創建村、組和個人三級梯隊及相銜接的三級響應模式,劃定“三分鐘響應圈”。

  “技防+人防”大大提高了村民自治的效率。有一次,一位村民發現可疑線索,馬上聯繫“城管通”,再呼叫小聯勤中心,最後聯勤人員趕往現場並控制可疑人員,僅用了短短5分鐘。現在,“城管通”每年輔助“抓現行”疑似人員20余人次。

  “管理+服務”為民造福“管百事”

  “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北管,是我們的初心;所以,該花錢的地方要舍得花———村裏有錢了,不就是要把村民的事情辦得更好嗎?”沈彪説,北管村近年來打造文化活動、會議培訓、物業保障和社區服務管理“四個中心”,實施了90余項便民實事工程,獲得百姓頻頻點讚。

  記者了解到,文化活動中心有門球、舞蹈、戲曲、棋牌、科普讀書等服務,充實著村民的文化生活;會議培訓中心每月開展村幹部、組長、黨員、新村民等群體思想交流,就村級事務、百姓大小事開展雙向互動;物業保障中心以水電維修、生活保障為主,將村集體資産、百姓個人財産維護好;社區服務管理中心發揮前沿監控、新村民服務、聯勤聯動的安防功能,依靠24小時監控、實時對講,夯實問題“即發現、即處置”基礎。同時,建立新村民辦證、房屋租賃等六大項新村民服務統一窗口,便於村民辦理業務。

  綜合治理帶來居住環境煥然一新。目前的北管村,村容村貌環境好,村民百姓有安全感、融入感。一些離開北管村的新村民,現在又回來了;還有不少新村民寧願等上幾個月,也要租住北管村的房子。環境優化使村裏廠房租金上漲2-3倍,村級可支配收入從2500萬元增加到4000萬元。

  “隊伍+精神”傳承機制“管百年”

  村級治理貴在創新,難在堅持,特別是難在“365天,天天要管小事”。但管好了小事,就是大事;管牢了小事,就不會出大事。

  一方面,要靠隊伍後繼有人。北管村“百管堂”黨建等項目培育選用“80後”“90後”年輕幹部,吸引八名青年黨員到北管村發展,不斷為村幹部隊伍補充新鮮血液。

  另一方面,弘揚“三不怕”和“三怕”精神。所謂“三不怕”,是指“事情不怕難、不怕煩、不怕累”,如每月開展兩次衛生大檢查,每天清運約96桶生活垃圾,每天管理1000多個停車位———村容村貌隨時隨地都是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這項制度,北管村已經堅持了30多年,還將一棒一棒地傳遞下去。

  “三怕”,就是“怕聽不到罵聲、怕思想能力跟不上發展、怕發展跟不上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村黨總支表示,美麗鄉村建設“永遠在路上”,一定要強化對標意識,虛心學習各地村級治理、垃圾分類、智慧小區等先進經驗,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再上新臺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