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多舉措讓居民自覺分類垃圾

2018-04-19 10:30:14|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提高綠色賬戶積分兌換、限制投放時間,究竟哪些方法能讓居民自覺分類垃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_副本

  記者4月18日從長寧區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現場會上獲悉,自去年10月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兩網協同”一體化後,今年年內,長寧將完成1150座垃圾箱房的分類改造,推進共計309個“兩網協同一體化”點位。同時,結合單位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今年長寧還將重點推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自覺分類投放的源頭分類模式,覆蓋全區共計404處垃圾房。

  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即由居民自覺、自願、自主開展生活垃圾源頭分類,並按照規定時間分類投放至廢棄物收集點。記者走訪時發現,依靠志願者力量、鼓勵老百姓想“妙招”、提升獎勵能效、引進專業技術等“四大法寶”在推進居民區垃圾分類中頗為有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_副本

虹旭小區的花園內,居民用廢棄塑膠瓶種植蔬菜。

  長寧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巨長胡崗在推進會上表示,“兩網協同一體化”通過由箱房管理人輔助分類的過渡模式,從而提高了幹、濕垃圾和再生資源分類品質。在虹橋街道愛建居民區中華別墅小區、程家橋街道上航新村和仙霞新村街道的虹旭小區,目前居民參與率均已超過95%,投放準確率超98%,生活垃圾資源利用率都超過50%。

  去年10月,虹旭小區率先試點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經過3個多月的宣傳推廣,今年2月底,小區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時,不少居民僅用了一週時間就養成了分類習慣。推行兩個月至今,小區居民的生活垃圾主動破袋率達到95%,幹垃圾減量達到50%,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

  虹旭小區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初,自1997年起就在小區居住的王樹紅阿姨告訴記者,此前20餘年,小區居民們早就習慣了把家中垃圾“堆成一大包”不分乾濕與否一股腦扔進垃圾桶。分類試點開始後,王樹紅同另外30余名居民區志願者組成垃圾分類志願者專門團隊,在小區黨員骨幹帶領下,每天7時至10時、17時至20時兩個定時投放時間段內,輪番在現場對居民進行分類投放指導。志願者們還自己創造除了“乾濕要分開”、“能賣拿去賣”、“濕垃圾要破袋”等朗朗上口的口訣,幫助居民們快速記憶分類方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_副本

虹旭小區垃圾分類分揀員戴啟躍展示小區垃圾分類臺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_副本

戴啟躍和小區另一位垃圾分類分揀員陶桂蘭一同整理垃圾箱房。

  為了得出準確的分類數據便於分析,虹旭小區建立了“居民垃圾分類記錄”等3本台賬,分別記錄常住人口、外來租戶每天投放垃圾的參與率與準確率。去年底開始在小區擔任垃圾分類分揀員的戴啟躍拿起臺賬如數家珍,每天共6個小時的投放時間段中,他都要對居民投放的垃圾進行二次分類、最後把關。“一開始很多居民分不清塑膠盒紙片哪些可回收、哪些不可以,經過指導,過了一兩周大家都學會了。”

  此外,以虹旭小區為例,小區內兩個垃圾箱房在分類試點前都完成了改造,分類標誌更清晰,增設垃圾分揀員休息室,箱房旁還加裝了水鬥、雨棚、照明設施方便居民投放。據悉,今年長寧區對垃圾箱房實行分類改造的總投入約3050萬元,源頭分類點位管理指導的投入約1780萬元,進一步促進居民積極主動分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_副本

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內的垃圾自助投放機。

  垃圾分類推動小區環境面貌顯著改善,而在推進過程中,長寧區也梳理出五類垃圾分類中存在“先天不足”的居民區,如使用管道式垃圾箱房的高層居民樓,使用敞開式垃圾房的里弄小區,沒有垃圾箱房的沿馬路小區,使用壓縮機處理生活垃圾的小區,以及每層樓或每棟樓均單獨設有垃圾房的高檔商品房。

  在虹橋街道,管理部門針對轄區特點梳理出售後公房、商品房、部隊小區等三類小區中的七大共性難點問題,逐一找尋解決辦法。如售後公房居民住房條件一般,但群眾基礎紮實;高檔商品房普遍設有樓層垃圾桶,只要居民法治意識強,依法推進垃圾分類效果就很好;涉外商品房雖然黨員少、骨幹動員難,但是許多來自中國台灣、日本的居民都是支持力量,街道和居民區應該善於將優勢與劣勢相互轉化,為垃圾分類助力。

  記者了解到,到今年年底,長寧將有66個小區實現居民自覺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目前已有8個居民區完成這一試點。胡崗表示,針對幹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三類“主力垃圾”,長寧將堅持實行由三家企業、分三種車型、運三個方向、進三個處置點的“三條線”收運處模式,力爭從根本上杜絕混裝混運問題。同時,長寧區還計劃對實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自覺分類投放的居住區提高“綠色賬戶”積分兌換標準,從現有100積分兌換3元物資提升至100積分兌換9元物資,鼓勵居民繼續提升垃圾分類自覺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