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垃圾分類需每家每戶每天堅持

2018-04-03 09:30:5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居民全面參與,長寧區中華別墅小區生活垃圾八個月總體減量30%以上 垃圾分類需每家每戶每天堅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小區垃圾廂房上印刷的卡通宣傳畫。通訊員官海燕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中華別墅撤掉的垃圾投放點改成了小花園,由黨員認領負責照看。本報記者李靜攝

  整潔的垃圾廂房,外表涂有活潑有趣的彩繪,側墻種有綠植和鮮花;周圍幾乎沒異味;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幹垃圾、濕垃圾投放口依次排列,標著中英文和垃圾內容圖示;周邊墻上寫明定時定點投放時段和要求;用不同顏色、形狀卡通圖説明四類垃圾的“旅程”和負責單位;廂房一角有水池,供居民倒完濕垃圾後洗手、清潔的容器;墻上電子顯示屏循環播放垃圾分類相關宣傳片和知識……長寧區虹橋街道愛建居民區中華別墅小區的垃圾廂房有點“潮”。

  這幾天,這處個性垃圾廂房又在改造:配合生活垃圾定點定時分類投放安裝智慧化系統,每天定時打開,其餘時間關閉,促使更多居民養成良好投放習慣。

  自去年8月1日開始,中華別墅小區180戶人家400多名居民全面實施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儘管有過不適和頗多艱辛,但垃圾分類之路越走越紮實。現在,小區生活垃圾總體減量30%以上,環境隨之大幅改善;居民深度參與,積極而自豪。

  兩個月,不用志願者和居委幹部蹲守了

  3月30日早上8時許,記者來到中華別墅,虹橋街道社區自治辦負責人舒駿和愛建居委會黨總支書記徐秀正在垃圾廂房邊上和技術人員商量如何加裝智慧化系統,4隻灰黑色幹垃圾桶和2隻棕紅色濕垃圾桶臨時並排擺在室外。廂房周邊茂密有序的綠化,和居民樓天井墻面的垃圾分類宣傳畫格外顯眼,明亮清潔。

  7時30分至9時30分正是早間集中投放時間。急著上班和出門的居民陸續趕來,把一包包垃圾直接丟進黑桶———儘管匆忙,但往濕垃圾桶投放前,都會解開袋子倒空,認真抖乾淨,確保沒有遺留才把袋子扔進幹垃圾桶,沒有一個馬虎的。居民李小姐説:“垃圾在家已經分好了,今天沒有可回收和有毒物品,只有乾濕垃圾。小區要求濕垃圾裏不能混入塑膠袋,所以裝濕垃圾的袋子要丟進幹垃圾桶。”記者當場翻看濕垃圾桶,裏面多是果皮果核、綠葉菜、花生米花生殼、少量餐余殘渣等,幾乎看不到餐巾紙和塑膠袋等幹垃圾。

  “去年8月至9月,夏天最熱的時候,也是垃圾分類減量最難的時候,小區40名志願者和居委會幹部在定點投放的垃圾廂房盯守,糾正不分類行為;7時至18時不定時巡查;兩個月以後,幾乎用不到志願者和幹部蹲守,大家都養成習慣了。”徐秀説,垃圾廂房有攝像探頭,如果拍到不分類投放的現象,樓組長和居委幹部就會去向當事人宣傳。

  乾濕垃圾每天收運時間是9時30分至10時30分。不過,10時前後,收運車已把垃圾分類運走。“平時10點鐘前後小區乾濕垃圾就已清空,儘量減少垃圾在小區停留時間。”徐秀介紹,中華別墅另一次集中投放是在晚飯前後的18時至20時。

  據統計,現在中華別墅小區生活垃圾總體減量30%;濕垃圾從原來每天2桶減至1桶,雙休日每天1.5桶,而且是100%純濕垃圾;居民用一部分餐前垃圾做酵素,幫助減量;幹垃圾原來每天6桶,現在雙休日5桶,平時4桶;分類後,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相對增多,可回收物每天有2桶,有時會更多,“減量最明顯的是塑膠袋,每棟樓隨機選取一到兩家居民做記錄後發現,平均每天每戶至少節省3個塑膠袋,總體使用量減少40%以上。”徐秀説,居委會發放了菜籃子,鼓勵大家出門用菜籃子或布袋子購物。

  垃圾投放口高度是居民拿尺量出來的

  中華別墅是上世紀八十年中期建的老小區,如今是垃圾分類的“樣板房”。3月28日,隔壁安順路361號中原小區試行垃圾分類,走的就是中華別墅的路子。“三天的情況總體比較好,昨天我值班,早晚兩次總共只有兩戶居民沒有分類。中原居民看到了中華別墅的效果,都很眼饞,絕大多數都自覺積極參與。”今年,愛建居委會計劃完成3個小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舒駿總結,推行生活垃圾源頭分類,中華別墅主要靠黨建引領、自治先行、志願者和專業環保力量的支撐。去年2月,中華別墅小區立項開始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進行了長達半年的宣傳和準備。居民區七名幹部每天紮根小區,走家串戶,跟居民交流;每棟樓出兩名志願者,包括退休居民、黨員、樓組長、熱心青年和居民骨幹力量等,反復開會討論,分頭向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發放宣傳資料和菜籃子、濕垃圾桶等準備物品;設計垃圾廂房圖紙並張貼公示,徵詢居民意見;邀請綠主婦環保指導中心等專業社會組織給居民上課;同步改造小區綠化環境等……

  徐秀説:“一開始的工作做得特別細,把困難和問題都想到了,後面就只有一個問題———堅持下去!”整個過程中,徐秀和同事不斷摸索,根據居民意見完善改進:垃圾廂房投放口高度是居民拿著尺子量出來的———原來的太高,後來放低了;原來沒有洗手池,後來居民要求加裝;原來早上投放時間是7時至9時,結果太早沒人來,於是延後了半小時……“小區原有兩個垃圾投放點,另一個在小區後面,大號樓棟的居民用了20多年,這次為了定時定點投放,有意撤掉,各方開了三四次會議反復討論,最後大家都同意把那裏的垃圾投放點改成小花園。現在,很多居民要走很遠投放垃圾,但對環境的變化感到很滿意。”

  “垃圾分類是每家每戶每天必須做的事情,這裡的黨員、志願者和熱心居民做了大量工作,居民都十分配合。”徐秀説,“這裡是全國科普示範社區,我們能為家園留下些什麼?一個生態綠色的環境是最好的答案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