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與公眾生活間架起“超級連接”

2018-05-18 08:54:1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上海,是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承辦地。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彰顯“上海文化”標識度,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博物館是重要津梁,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理念突破 社區化與生態化

  “超級連接”指的是,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化組織和網絡化社會中人與人、人與機械溝通的範式轉換。從文物收藏機構,到社會教育機構,再到社區服務機構,隨著功能定位的悄然轉變,博物館的氣質從“高冷”變得“親民”,服務對象由單向度的觀眾個體向社區整體的彼此互動轉變,服務內容由傳統文化向時尚前沿延伸。

  博物館與社區的連接首先體現在教育功能的普及。體驗式教育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趨勢,在“興趣觸發”和“學習參與”兩個層面對學習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博物館在這一方面有著得天獨厚優勢,一些世界一流的博物館都在積極探索營造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學習生態體系。上海的博物館也不乏創新之舉。例如,上海博物館在展廳內以浸入式戲劇《美狄亞》給觀眾帶來了文物與文化的雙重體驗;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讓夜晚的博物館不再僅僅是好萊塢大片裏的想像,而成為公眾揭秘自然、獲取知識的新渠道。

  誠然,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但時移世易,博物館還是公眾社交、生活體驗和文化消費空間。上海當代藝術館草間彌生展、余德耀美術館“雨屋”展一時間成為市民約會出遊的熱門場所,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參與影像曾一度“霸屏”朋友圈。上海玻璃博物館為市民提供婚禮慶典、跨年時尚派對的新去處,玻璃所營造的變幻光影增添了或浪漫或炫酷的獨特氛圍。這些現象的産生映射著公眾生活理念的蝶變。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已從單一趨向多元、從追求數量趨向追求品質,呈現出“物質+文化”的複合型文化消費觀,強調對象內容、意義和符號的文化賦值。博物館作為知識密集型的文化設施,所涉空間和內容資源都非常符合當前公眾不斷提升的心理需求,必將進一步融入新時代的社區生活和社會生態。

  模式創新數字化與信息化

  中國博物館正進入“智慧時代”。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全媒體等新技術的應用,深刻影響著博物館的信息傳播方式,重塑博物館與公眾和社區的連接方式,並推動博物館文化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實踐的産生。

  展覽技術的創新,是博物館數字化與信息化的最直觀體驗。近幾年,上海舉辦的不少展覽都在積極突破公眾對傳統展覽形式的認知。“不朽的梵古”運用感映技術將多媒體畫廊與度身定制的展廳巧妙結合,通過高清晰的連環巨幅螢幕墻展現梵古畫作;“絲路敦煌·幸福生存”文化藝術展運用裸眼3D技術呈現莫高窟中的“千手觀音”和“涅槃臥佛”等敦煌展品。

  信息技術改變展覽形式的同時,還惠及博物館的公眾服務與觀眾研究。比如,在原有的博物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和APP等傳播工具之外,上海博物館建立了國內首家博物館數字化管理平臺,對藏品、觀眾客流、新媒體傳播、展區觀眾行為、文創産品銷售等數據進行監控與分析,推動博物館從“經驗管理”向“數據管理”轉型。今年,上海將積極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力爭每個國有博物館內的重要藏品都可以通過掃碼閱讀,真正做到讓市民把博物館帶回家。此外,“文化上海雲”匯集了上海各個場館的展覽與服務信息,成為全國第三方文化資訊與統計平臺的典型案例。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比如,大都會博物館之於紐約,盧浮宮之於巴黎,大英博物館之於倫敦,冬宮之於聖彼得堡……未來,上海將打造上海博物館東館、中共一大紀念館新館等一大批文化新地標,于2020年做到平均每16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在博物館與公眾生活之間架起“超級連接”,文化地標會綻放出更加迷人的魅力,“上海文化”的金名片將擦得更亮。(作者張昱 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