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現”海上絲路昔日繁華盛景

2018-05-25 09:35:37|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推出《絲路名鎮古青龍》等一批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文獻“再現”海上絲路昔日繁華盛景

  葡萄牙人首航中國的登陸地——屯門島今在何處?古代上海如何參與海上絲綢之路?上海周邊哪座城市曾是元代官方經營的瓷器貿易集散地?

  上海新近已出版或即將推出一批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文獻, “再現”海上絲路昔日景象。業界專家指出,這些圖書的出版,不僅將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加深讀者對相關考古和文化的了解,對當今我們的對外關係研究亦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12個專題260幅圖,發現 “鄭和下西洋”後的大航海時代

  關於海上絲綢之路,國內讀者和研究者較為熟悉的是 “鄭和下西洋”這段 “朝貢貿易”歷史。而明代中後期,特別是海禁等政策後,中外海上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情況如何?這無疑是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推出的 《觀滄海——大航海時代諸文明的衝突與交流》一書,聚焦的正是 “鄭和下西洋”之後的海上絲綢之路。

  全書按照時間順序,共分為12章,匯集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最新實地考察發現、重要研究成果及260幅全彩珍貴史跡文物圖片。

  相較于一般考古學研究專著,該書並非僅限于考古學研究,而是以考古學為基礎,結合歷史、藝術、科學等領域,全面探討大航海時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為此,作者多次赴廣東上川島、浙江舟山六橫島,乃至波斯灣霍爾木茲島進行實地考察。同時,走訪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吉美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大航海時代文物藏品。

  書中編排選取了不少最新的研究發現與熱點,如近年來從日本友鄰館購回的元代繪畫 《蒙古山水地圖》、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所藏 《雪爾登中國地圖》、葡萄牙最早在中國登陸的地點廣東屯門島、忽魯謨斯島附近發現以克拉克瓷為代表的中國外銷瓷等。這些一手材料,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人們呈現了這樣一個事實:16世紀以來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全球大航海時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北宋時期的青龍鎮:米芾做過鎮監,港口貿易走出國門

  近年來,宋元明時期村鎮遺址的考古工作引人注目,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經濟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上海青龍鎮遺址發掘出大批遺跡,為解決長期以來使學界困惑的晚唐到南宋時期某些外銷産品的輸出路線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出土的大量文物證實:上海青龍鎮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

  在中西書局出版的 《絲路名鎮古青龍》一書,聚焦最新考古發現和成果,結合青龍鎮的文化典故、人文地標、歷史名人等,梳理了青龍鎮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詳細闡述了青龍鎮作為當年海上貿易重要港口的歷史文化價值。書中還將介紹一批與青龍鎮結緣的文儒名人,例如編撰 《青龍鎮志》的梅堯臣,任鎮監的書畫名家米芾,治理吳淞江的范仲淹,撰 《吳門水利書》的郟亶,藏書家莊肅、杜元芳、任仁發等,還原唐宋時期 “東南巨鎮”的繁華景象。

  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大元·倉: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出土瓷器精粹》一書,對元代龍泉青瓷曾在太倉集結做了詳盡考證闡述。太倉,距離上海最近的城市之一,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傳因春秋吳王置倉於此而得名。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考古團隊對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逐漸揭開了一個湮沒于地下近700年的瓷器中轉貿易集散地的神秘面紗。考古發掘出430余處元明時期的遺跡,有大型房址、道路、河道、水井、瓷片堆積等。

  值得關注的是,建築基址有統一的規劃和佈局,其中東區發現的大型建築基址體量較大,格局清晰,推測為一倉儲遺存遺址。而出土的數以噸計的龍泉青瓷器與20世紀70年代韓國新安沉船出水的龍泉青瓷器類型高度一致,證明元代龍泉青瓷曾在太倉集結,以劉家港為導向,遠銷海內外。樊村涇元代遺址考古發現與太倉城建史料等記載基本吻合,從實物的角度證明了太倉是元明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也為龍泉青瓷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