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老街區變身國際文化藝術生活圈

2018-06-04 09:12:0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長寧用文化創意産業反哺城市更新,通過新元素激活歷史街區海派文化底蘊 老街區變身國際文化藝術生活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番禺路381號的幸福裏成為社區生活新地標。

  前不久,近70年未向公眾開放的原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地塊揭開神秘面紗,以“上生·新所”之名變身集文創辦公、購物娛樂、休閒體驗為一體的開放式國際文化藝術生活圈。

  在這之前,同在番禺路的原上海橡膠製品研究所,已于2016年2月率先更新為文創園區“幸福裏”,成為上海影城周邊全新的社區生活地標;去年5月長寧來福士廣場新開業,原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標誌性的鐘樓、校舍被完整地保留在商場中心花園;擁有百年曆史的愚園路正進入“慢生活美學街區”第二輪更新;向來低調的武夷路也開啟藝術與時尚街區轉型。

  長寧區副區長劉平表示,用文化創意産業反哺城市更新,長寧正通過藝術、時尚、購物等新元素激活歷史街區的海派文化底蘊。

  海派街區氛圍得以延續

  長寧區商務委主任楊東升説,上生·新所等時尚新地標將著重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僅2017年,上生·新所建成區內就舉辦了張軍崑曲音樂會、古馳新品香水發佈、阿迪達斯品牌發佈等藝術時尚活動。幸福裏則在開業不久就舉辦了一場戶外時裝秀,讓周邊居民在家門口觀賞專業秀場演出。

  90年前,建築大師鄔達克曾在今天的番禺路、新華路、延安西路一帶設計了包含76個單體項目,風格涵蓋英式鄉村、西班牙式、意大利式乃至好萊塢式的建築群,為居住在此的醫生、公務員、設計師、政商界人士提供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空間。如今通過城市更新,當年的海派街區氛圍得以延續,神秘的歷史保護建築、封閉的生産性研究所陸續開放,開始為本地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服務。

  “市區還有很多存量建築尚待挖掘,但亟待解決的還是城市更新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工廠辦公用地改建商業項目。”幸福裏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奎坦言,無論是幸福裏還是上生·新所,都遇到土地性質轉換的難題。變化發生在2015年5月,《上海市城市更新實施辦法》發佈,其中提到,在符合發展導向和規劃要求的前提下,允許用地性質的相容與轉換。通過上述更新辦法,上生所得以將研發用地轉變為商辦用地,規劃時也可採取招商先行,平衡入駐企業的空間需求和改造規範。

  反哺社區高品質生活

  今年元旦,位於幸福裏最西側近番禺路路口的一幢擁有寬大透明玻璃櫥窗的建築開業。令人意外的是,如此黃金位置竟開設了一家書店,取名“幸福集薈”。“這是整個幸福裏最好的位置。”郭奎説,此前不乏出價可觀的商戶想在此開店,但考慮到周邊2平方公里內沒有較大規模的書店,最後決定開設書店,借此豐富社區文化生活。

  同樣的做法還發生在更早實施城市更新的愚園路。在長寧區少年宮沿街面,一家名為“好久不讀”的社區書店和門口成排的公共座椅成為愚園路西段的新標誌。2016年,負責愚園路街區更新招商的上海愚園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在眾多“候選人”中與專營進口圖書、期刊的“好久不讀”一拍即合,彼時“犧牲”的商業價值,換來了今天愚園路極高的街區“黏性”。

  城市更新絕不是裝修一下就向外租賃場地這麼簡單。專家認為,市民消費升級表現明顯,人們願意為有品質的消費體驗買單,這使得城市更新項目在進行商業化改造時,須兼顧公共體驗,尤其是人文情懷。

  上海城市更新辦法中明確提出,為區域提供公共設施或公共開放空間的項目可適當增加經營性建築面積,增加風貌保護對象的也可獲得建築面積獎勵。如上生·新所項目就新增了至少1.25萬平方米的公共開放空間和7000平方米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包括2500平方米社區體育場地、2000平方米文化活動區域和2500平方米教育與其他共建設施。這一辦法激發了企業的積極性。長寧區也借此項目對地塊內及周邊的道路交通組織實施優化,設置貫穿東西南北的公共通道,與企業聯手打造出一片舒適宜人、道路通達、體驗性強的高品質街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