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廠房農田星羅棋佈的“馬家角”到“上海西大門的一顆明珠”,面積雖小卻誕生不少“全國最先”虹橋開發區:0.65平方公里迸發巨大創新能量
如今的虹橋開發區夜景。
數十年間,創新探索的精神在虹橋開發區有著生動的注解。截至2017年底,在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註冊的企業達1200余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500余家。
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最小,卻擁有不少“最先”:全國最先以發展服務業為主的國家級開發區、最先設有領事館區的國家級開發區、全國最早進行國際招標土地批租的區域……從廠房農田星羅棋佈的 “馬家角”到成為鑲嵌在 “上海西大門的一顆明珠”,這方沃土一次次探索、一項項創新,它的故事透光透亮。
虹橋開發區規劃面積0.65平方公里,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8月,虹橋開發區第26號地塊成為中國首個以國際招標方式進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的試點地塊,並成功以總價2807萬美元出讓給日本孫氏企業有限公司,開闢了引進外資開發土地的新方式。隨後,開發區又相繼以土地批租補地價、場地使用、場地合作等多種方式盤活土地資源,不僅為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拓寬了引進外資的新途徑,為利用外資加快開發區項目建設、成功實施滾動開發提供了新思路,也為上海土地價格提供了基準和依據。
數十年間,創新探索的精神在虹橋開發區有著生動的注解。
在這裡,通過拓寬融資渠道,形成了以利用外資為主的建設道路;在這裡,通過盤活土地資源,開創了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改革先河;在這裡,通過建立企業管理開發區,形成了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統一開發、統一建設與管理的新模式。
這個全國最早定位服務業的國家級開發區,對服務軟實力有著深刻的理解,0.65平方公里的土地始終自帶 “溫度”。“一站式”服務,這個如今聽來也不過時的名詞,20多年前就在這裡悄然生根:上世紀80年代末,新虹橋大廈二樓專門辟出場所,引入多家部門和機構,讓企業不出開發區就能辦理各項業務。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站式”服務也在不斷迭代。如今設立在上海世貿商城的貿易便利化 “一站式”服務中心,集納了海關、檢驗檢疫、稅務等職能部門以及倉儲、物流等仲介服務部門入駐,企業的獲得感持續進階。
截至2017年底,在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註冊的企業達1200余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500余家;入駐的中外客商和貿易機構2700多家。開發區內經政府批准的項目合同投資總額達52.95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金額達40.01億美元,外商實際投資額38.38億美元,單位面積引進外資居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前列。開發區的 “溢出效應”也隨之顯現:以0.65平方公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長寧區依託虹橋、發展長寧,以對外貿易為特色,大力發展周邊區域,形成 “虹橋國際貿易中心”。
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今天,虹橋人想得通透:只有持續創新探索,才是奮鬥者應有的姿態。調整傳統産業結構,增加創新體驗業態,虹橋開發區正不斷墊實 “二次創業”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