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冰而出”到“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

2018-06-27 09:23:1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金融要素市場快速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從“破冰而出”到“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日營業情景。周學忠攝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也是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目前,上海已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可以説,上海金融要素市場的快速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撫今追昔,在上海目前擁有的十多家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中,尤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 “破冰而出”最受國內外關注。

  上海證券交易所是在當時國內國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應運而生的。一方面,改革開放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股份制企業的出現,證券交易場外市場開始形成和發展,黑市交易也漸漸抬頭,這使得建立一個規範集中統一的場內交易市場變得越來越有必要。另一方面,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建立證券交易所也有利於樹立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國際形象。

  1989年12月2日,上海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決定建立上海證券交易所,這標誌著上海證券交易所進入籌建階段。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第一次會員大會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大會在上海華南賓館召開。當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在黃浦路15號浦江飯店開業,11點整,開市鑼聲敲響,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始交易,首批上市品種共39隻,其中股票8隻(俗稱“老八股”)、債券31隻。

  上海證券交易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陸開業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是中央關於開發開放浦東戰略決策付諸實施的一個重要步驟,標誌著我國證券市場基本框架的建立。它向世界表明,我國將堅定不移奉行改革開放政策,將把發展金融事業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外匯市場也是我國金融領域長期探索的縮影。1979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從統收統支轉向留成制,企業有了一定的外匯支配權,外匯調劑市場得以建立和發展。1980年10月起,中國銀行開辦外匯調劑業務。到1993年,全國共有18座城市開辦了外匯調劑公開市場,建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條件也隨之悄然具備。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範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12月25日,國務院發佈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中國人民銀行隨即發佈公告,決定從1994年1月1日起,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改進匯率形成機制,建立統一的、規範化的、有效率的外匯市場。

  1994年4月4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繫統正式運行。4月18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開業,我國外匯市場由此進入了統一、規範、快速發展新時期。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1月3日,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依託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繫統開始運行,開啟了我國貨幣市場發展的新征程。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已發展成為擁有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四大類證券交易品種、市場結構較為完整的證券交易所,截至2017年末,滬市上市公司達1396家,總市值33.1萬億元,全年股票累計成交金額51.1萬億元,滬市投資者開戶數量達2.6億戶。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已成為機構投資者實施流動性管理、資産負債管理、投資交易管理及市場風險管理的重要場所,去年交易量達998萬億元,目前正加快邁向 “全球人民幣及相關産品交易主平臺和定價中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