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樂器廠發佈低音拉弦樂器

2018-06-29 10:29:4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葛寧遠

  原標題: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民族弦樂器從此有了“低音”!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發佈低音拉弦樂器

  如何彌補中國民族弦樂器無法拉出低音這一“短板”,始終是擺在中國樂器製造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昨日,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正式對外發佈中國民族低音拉弦樂器最新研發成果——六角形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瓷瓶形民族低音拉弦樂器。這兩款外型採用中國文化元素,材料選用民族樂器製作材料,發聲原理遵循民族樂器發聲原理的新型樂器,有效擴充了民族樂器的低音聲部,讓人們看到了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研發製造的有力進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1

圖説:中國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研發成果發佈會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昨日,在上海音樂廳南廳,上海民族樂團低音聲部演奏家們用瓷瓶形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現場演繹了《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據悉,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已為低音拉弦樂器申請了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

       上海,自大同樂會開始,便是低音樂器研造的重鎮。20世紀70年代,上海音樂學院的楊雨森先生曾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合作試製“革胡”,一度為各大院團使用,但因其聲學系統的不完善及巨蟒皮的環保問題,令其使用有所受限。作為中國民族樂器製造的“老字號”,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其60年的發展歷程中,從未停止對中國民族低音樂器的研發,所推出的拉阮、大琶琴等樂器,為現今低音樂器的研發奠定了優良的基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2

圖説:王國振在介紹“一帶一路”系列樂器——琵琶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2015年,在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藝術研究所的合力推進下,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首席技師張建平在各種歷史數據及實踐的基礎上,研製出了六角形、瓷瓶形兩款民族低音拉弦樂器。其外形和發聲原理,較西方交響樂中的大提琴,更適應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音場設置。在音質與音色上,具有低音樂器的渾厚色彩;在演奏法上,更便於現有的拉弦樂器演奏者所適應,具有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特點。

       據張建平介紹,此次研發推出的六角形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的振動膜使用了皮膜與板膜兩種材料,均是製作中國民族樂器的常規材料。特殊的指板安裝,便於解放琴弓,可脫手撥弦。橋碼的設計,解決了擦弦點的距離問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3

圖説:六角形民族低音拉弦樂器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而另一款瓷瓶形民族低音拉弦樂器(簡稱大瓷琴)得名于其“中國瓷瓶”外觀,白玉蘭琴頭的設計則代表著上海的文化特色,音板使用桐木制作,採用內凹外凸的設計,使共鳴振動更為充分,音色更為渾厚、飽滿。經過多次改良實踐,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還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了瓷瓶形民族倍低音拉弦樂器(簡稱倍瓷琴),有效擴充了民族樂器的低音聲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4

圖説:上海民族樂團陸斌和江珊在演奏倍瓷琴和大瓷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在兩款低音拉弦樂器的研發過程中,研發小組還在琴弦的工藝、琴弓的改良等方面對樂器研造進行綜合考慮,並聘請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奏家進行實際演奏,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調整與改良,力求樂器能夠在音質、音色、演奏法等各方面達到在民族管弦樂團中實際運用的標準。

       儘管,中國民族器樂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型民族管弦樂團對低音拉弦樂器的需要是客觀存在的。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王國振表示: “現如今,中國傳統音樂的外延在不斷擴展,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及院團不同程度地關注中國傳統音樂,各種帶有中國元素的音樂形式不斷被上演於世界的舞臺。研發具有中國特色的低音拉弦樂器,承載著實現這種音樂傳承及發展的重要任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我們責無旁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