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關於面向全球面向未來
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
(2018年6月27日)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發展的重要指示要求,進一步推動中央賦予上海的戰略定位和戰略任務落地落實,加快構築新時代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更好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現就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是實現新時代上海發展戰略目標的集中體現
進入新時代,上海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和責任,按照中央對上海的定位和要求,要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要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在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上有新作為,當好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要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要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推動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上海要承擔起上述歷史使命,必須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這也是實現新時代上海發展戰略目標的集中體現、核心任務和必由之路。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突破,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城市群特別是全球城市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我國處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重要歷史時期,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需要加快建設與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全球城市,引領服務全國發展,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抓住一系列重大戰略機遇,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創新發展,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持續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必須把上海發展放在國際大環境、全國大格局中來思考謀劃,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勢方向,準確把握全球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加快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高水準的發展,切實承擔起新時代新使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在新的時代坐標中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對標頂級全球城市,著力構築新時代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全面增強城市的核心功能,在若干領域打造體現世界一流水準、引領未來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高地,在推動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增強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加快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二)基本原則
堅持對標頂級、創造一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全方位對標頂級全球城市,在全球城市體系中找準定位,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全面融入全球分工合作,不斷提高城市國際化水準,佔據全球城市體系的核心節點。
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著眼國家戰略定位要求、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全球城市分工調整,立足國家最迫切需要、上海最有優勢的領域,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聚焦發力,集中資源力量實現重大突破,贏得戰略主動。
堅持軟硬並重、同步提升。堅定不移地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既持續增強經濟、科技、産業等硬實力,也注重提升文化、環境、品牌等軟實力,推動軟實力、硬實力同步提升、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構築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綜合優勢。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始終用改革開放的思路和辦法破除制約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的瓶頸難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增強高水準制度供給能力,促進各類要素資源高效流動、高效配置、高效增值,在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中服務帶動全國改革開放,全面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總體目標
經過5年的努力,使上海“五個中心”的核心功能顯著增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全面增強。經濟實力全面躍升,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大幅提高,在全球産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中,佔據更多的高端環節;核心功能全面躍升,集聚和配置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全球資金、信息、人才、貨物、科技等要素流動的重要樞紐節點;競爭優勢全面躍升,城市功能優勢、先發優勢、品牌優勢和人才優勢更加凸顯,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産總值比例進一步提高,上海品牌彰顯高品質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標杆引領效應顯著擴大;治理能力全面躍升,制度供給更加有效,高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顯著提高。在此基礎上,再用5年左右,使上海“五個中心”的核心功能全面提升,在全球城市體系中具有較大影響力,基本建成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配置的重要承載地,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和品牌,成為全球金融體系、貿易投資網絡、航運資源配置、技術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城市。到2035年,把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卓越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具有全球影響力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
三、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
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必須圍繞增強城市核心功能,聚焦關鍵重點領域,在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建設上取得新突破,在品牌建設、制度創新、對外開放、創新創業、全球網絡、發展平臺、人才集聚、品質生活等關鍵領域打造新高地。
(一)推進國際經濟中心綜合實力取得新突破。以高品質發展為引領,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提高經濟密度,提高投入産出效率,持續推動經濟規模和效益提升,不斷壯大綜合經濟實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堅持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産業為引領、先進製造業為支撐,防止産業結構形態虛高,防止資源、資金、資産脫實轉虛,鞏固和提升實體經濟的能級。保持建設用地合理開發強度,借鑒全球城市標準,分類確定土地利用規劃參數,拓展單位土地的經濟承載容量,提高單位土地産出水準。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推進勞動升級換代,發展智力密集型産業,減少簡單重復勞動,推廣無人系統新模式。支持輻射全國全球的跨區經營、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和受託管理經營,發展離岸經濟,在少消耗本地自然資源的情況下提高産出效率,提升服務經濟的撬動能力和放大效應。推動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戰略資源加速集聚,促進戰略資源交易交換交流,增強對流量的管控和增值能力。優化中心城區和郊區發展佈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統計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以及“以畝産論英雄”“以效益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環境論英雄”的激勵約束機制。
(二)推進國際金融中心資源配置功能取得新突破。把增強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功能作為關鍵,推動全球功能性機構高度集聚,不斷提升市場規模與能級。進一步加快金融市場開放,大幅拓展境外投資者參與範圍、渠道和規模,支持境內外市場開展多種形式的深度合作。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做大做強股票、債券、信貸、貨幣、期貨、保險、信託等市場,加快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充分發揮其價格發現、風險管理等功能。大力吸引國際金融組織、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入駐,集聚和發展一批具有重要市場地位的資産管理機構,建設全球資産管理中心。提高原油期貨、“上海金”等價格信號影響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在岸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加快形成全球性人民幣産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推進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金融服務、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監管中的應用,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級。在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的同時,加快建設金融科技創新中心。
(三)推進國際貿易中心樞紐功能取得新突破。全面提高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加快建設在全球投資與貿易網絡中具有樞紐作用的國際貿易中心。推動外貿高品質發展,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積極主動擴大進口,增強進口集散功能,提高出口品質水準,大力推動文化貿易、技術貿易、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創新發展,不斷鞏固提升作為全球最大口岸貿易城市的地位。打造一批服務全國、面向國際、內外連接、期現聯動的大市場、大平臺,實現全要素、全天候交易和全方位、全鏈條服務。深化貿易和流通創新,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數字貿易等新型貿易業態,集聚培育一批全球領先的電子商務企業。大力發展高能級的總部經濟,支持現有跨國公司總部拓展功能、提升能級,增強在母公司全球營運網絡中的地位和話語權,集聚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貿易型總部企業和本土跨國公司。
(四)推進國際航運中心高端服務能力取得新突破。在鞏固提升國際航運樞紐港地位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升高端航運服務功能,不斷增強上海航運服務品牌國際影響力。加快航運服務高端要素集聚,吸引國際知名航運服務企業、國際航運組織和功能性航運機構入駐。開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制度創新、航運商業模式創新和航運科技創新,提升全球航運資源的配置能力。推進航運服務業擴大開放,做大做強現代航運服務業,加強航運金融業務創新,推動航運金融衍生品業務發展。提升全球航空樞紐港地位,擴大上海航空樞紐航線網絡覆蓋面和通達性,促進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一體化銜接,推動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建設。大力促進郵輪全産業鏈發展,推進國際郵輪母港建設。
(五)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取得新突破。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科技創新的前瞻佈局和融通發展,努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産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積極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協同創新,提升全球科技創新合作與競爭的話語權,構建全球創新網絡重要樞紐。構建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四梁八柱”,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世界一流實驗室和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集聚一大批頂尖科學家、科研機構和創新平臺,産出一大批全球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錨定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人工智能、積體電路、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戰略領域,建設一批高水準功能平臺和新型研發組織,加強重大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基礎科技領域取得大的進展,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大的突破。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一批組織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科技服務機構,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六)打造具有國際標識度的上海品牌新高地。堅持把打響品牌貫穿于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全過程,全面提高上海産品、技術和服務的創新含量、文化品位和附加值水準,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發展、保護機制,顯著提升上海品牌的國際認知度、美譽度、影響力,使上海品牌成為高品質産品和服務的代名詞,成為上海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打響優質高端的“上海服務”品牌,推動服務功能、服務經濟、服務民生和服務環境強品質、重效率、上水準,擴大服務半徑和輻射範圍,提高服務企業提供解決方案、開展國際業務、運作全球市場的能力。打響享譽全球的“上海製造”品牌,加快發展高端製造、智慧製造,聚焦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聚焦發展細胞治療、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引領的生物醫藥産業,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上海製造産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重構,以提高産品品質為重點強化品質、標準、研發、設計和管理。打響時尚繁榮的“上海購物”品牌,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費大市場、全球新品首發地、引領潮流的風向標和創新發展的新零售,建設國際消費城市。打響獨具魅力的“上海文化”品牌,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用好用足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和優勢,推出“上海原創”的文化精品,提升文化交流交易平臺功能,做大做強文創産業,打造城市精神標識和文化地標,培育集聚名家大家,建設更加開放包容、更具時代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七)打造銜接國際通行規則的制度創新新高地。堅持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解放思想、勇於突破,建立同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聚焦“三區一堡”建設,持續深化制度創新,放大自由貿易試驗區輻射和溢出效應,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充分發揮金融、知識産權、海事、涉外商事等專業領域司法和仲裁作用,提高國際影響力。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更多行業標準、管理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強化制度供給能力,主動適應産業跨界融合發展、業態模式創新等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更好發揮制度創新與政策扶持相結合的集成作用,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八)打造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高地。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全面貫徹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重大舉措,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高水準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建設高品質外資集聚地和高水準對外投資策源地,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産、服務網絡。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水準,引導外資更多投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産業,保護外資合法權益。按照中央部署,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加大商務服務業、社會服務業、專業服務業等開放力度,全面放開製造業。創新對外投資方式,鼓勵企業通過並購國際品牌、技術、市場網絡渠道等方式向全球産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上游進軍,推動産品、設備、技術、標準和服務一體化走出去,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全力打造“一帶一路”橋頭堡,加快搭建對外開放合作的新平臺。
(九)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新高地。著力建設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加快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場效應”,促進各類企業加快發展。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建設以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為載體和標誌的智慧政府,以大數據中心為基礎,大力推進線上線下業務流程的革命性再造,努力做到一網受理、只跑一次、一次辦成,實現協同服務、一網通辦、全市通辦。推動全市企業服務工作“一張圖”,讓各類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進一步強化法治保障,維護公平高效的市場秩序,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堅持對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弘揚市場契約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營造勇於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大力扶持創新型企業發展,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成長爆發性強、技術和模式先進的獨角獸和超級獨角獸企業,一批細分行業專精特新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國有企業分類改革,持續推進國有企業開放性市場化重組,穩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和競爭力。
(十)打造聯通全球的網絡樞紐新高地。全面建設各類有形和無形網絡通道,提速增效,互聯互通,增強面向國際國內“兩個扇面”的集聚和輻射能力,建設全球城市體系高端節點。構建面向全球的立體化、高效能聯通網絡,優化空中、海上、陸上、網上“四位一體”的通道體系,打造立足國內、輻射亞太、聯通全球的國際網絡樞紐。加快5G引領,佈局建設軟體化、知識化、智慧化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探索打造全球數據港,建立全球數據樞紐平臺。進一步拓展會計、法律、諮詢等專業服務網絡,為更多市場主體參與全球經濟活動提供便利。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推動長三角地區實現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依託虹橋樞紐,聯手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研究規劃建設長三角地區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先行區。
(十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發展平臺新高地。堅持以高能級發展平臺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高水準舉辦國際一流的論壇、會展、賽事、節慶等活動,提高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策劃和運營能力,促進要素加速集聚,引領産業加速發展。用好用足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重大機遇,匯聚全球優質商品和服務,建設進口商品國別(地區)館等一批展示貿易平臺,發揮輻射和溢出效應。推動陸家嘴論壇、浦江論壇、虹橋論壇等匯聚全球高端智慧、引領行業發展風向。推動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海國際品牌周、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時裝周等擴大活動參與面,提高全球影響力。高品質建設重點園區,著力塑造以世界級品牌園區、特色産業基地為重點的區域載體品牌。搶抓新型平臺建設機遇,加快在科技金融、現代物流、教育、醫療等領域佈局建設專業化平臺,以新平臺推動新要素向上海集聚。
(十二)打造近悅遠來的國際化人才集聚新高地。把握全球人才流動大趨勢,堅持全球視野、國際標準,面向全球引才聚才,大力營造機會多、舞臺大、前景好的一流人才環境,以強大人才優勢提升城市核心戰略優勢。加快實施人才高峰工程,瞄準國家戰略和上海核心功能需要,聚焦科技前沿和重大産業領域,集聚造就一批全球頂尖科學家和産業領軍人才,打造引領城市發展的“人才夢之隊”。集聚用好支撐城市能級提升的各類人才,構建門類齊全、梯次合理、充分滿足發展需求的人才體系。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打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政策環境,讓各類人才創造活力充分涌流。積極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提供廣闊天地,著力在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上下功夫,幫助解決居住、子女教育、醫療等人才關切的實際問題,讓上海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實現夢想的熱土。
(十三)打造令人嚮往的品質生活新高地。著眼于滿足超大城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加多層次、高水準公共服務供給,使高品質生活成為提升城市能級的助推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大力推進法治上海建設,努力把上海建成法治環境最好的全球城市,使法治成為上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強化城市運行安全保障,增創最安全國際大都市新優勢。努力辦好更有品質、更富活力的教育,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各類名校。優化高端醫療衛生資源佈局,建設一批高水準的臨床醫學中心和臨床重點專科以及研究型醫院,加快建設亞洲醫學中心。著力打造公正包容、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促進中外文化交相輝映、現代和傳統文明兼收並蓄,讓上海更具人文關懷,讓城市更有溫度。注重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建成以人為中心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進一步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市民出行的便捷度和通達率,提高各類居住區的舒適程度。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完善市域生態空間格局,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以繡花一樣的“細心、耐心、卓越心”提升各類市政設施的服務保障能級,打造各級數據資源互聯互享的城市綜合治理信息化平臺,提升城市法治化、社會化、智慧化、標準化管理水準。加強黨建引領下的基層自治和社區共治,建設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體系。
四、支持保障和組織實施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和勇氣,統籌各方資源,形成全市整體合力,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加快推動各項措施有效實施,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一)抓好任務落實。聚焦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制定路線圖和時間表,明確年度工作目標、推進措施和責任分工。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統籌人口、財政、投資、土地、環保等相關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有效引導社會資源,共同推動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完善統計評估考核制度,研究制定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指標體系,納入各區、各部門綜合評價和考核,強化督促檢查,確保各項任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二)強化統籌協同。各部門要把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積極作為,密切配合,加強統籌協調,創新工作方法,推動各項任務全面實施。各區要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找準工作定位和著力點,把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領域做優做強,形成各揚所長、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三)凝聚社會力量。加強宣傳輿論引導,積極凝聚社會共識,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充分激發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奮鬥的生動局面,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凝聚強大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