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岐山村將修繕 重現90年前“光景”

2018-07-12 17:41:5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眼下正經歷近年來最大規模修繕,14棟優秀歷史建築下月初完成外立面修繕 岐山村將重現90年前“光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正在修繕中的歧山村搭滿腳手架。均 舒抒 攝 

  73歲的王肖荷曾與錢學森的父親是多年鄰居。在愚園路1032弄岐山村內居住了66年的她,總盼著在家門口看到“小時候的光景”。這個願望馬上就要實現了。

  今年3月,長寧區啟動岐山村優秀歷史建築修繕,到下月初,弄堂內14棟優秀歷史建築將完成外立面修繕,重新展露90多年前誕生時的面貌。岐山村內15棟居民樓的內部修繕和煤衛設施改造也同步啟動,待9月底修繕工程全部完工後,岐山村或將成為上海新式里弄中首個同步完成內外修繕的成片風貌保護建築群。

  不同建築立面不同修繕方式

  岐山村北臨長寧路,東依江蘇路,南傍愚園路,佔地面積2.2萬平方米,是市中心典型的成片新式里弄建築群。弄內建築多建於1925年至1930年間,建築風格主要為聯體式三層花園住宅和獨棟花園洋房,基本都是磚木結構。2005年岐山村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保護建築。岐山村此次修繕共涉及15棟建築,以大門位於愚園路上的主弄為軸呈魚骨狀排列,其中聯排花園住宅11棟,獨棟花園洋房4棟。除了歷史建築常涉及的屋面修繕、外立面修繕、承重結構加固修繕,建築內公用部位修繕、給排水及其他設備修繕、強電及弱電架空線入地等工程也包含在此次修繕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居委會所在居民樓外立面經修繕恢復初始樣貌。 

  施工現場早已搭上密密麻麻的腳手架。“歷史建築修繕的關鍵之一就是外立面修復。”上海新長寧集團建築裝飾實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説,岐山村內建築立面形式多樣,有紅磚清水、青磚、鵝卵石、水泥拉毛四種,修繕方式各不相同。如修繕拉毛墻面需先剷除破損位置再重新抹拉毛灰;清水墻面需用專門塗料清洗劑去除墻面原有塗料和污垢,再借助專用磚粉漿料逐塊批嵌、勾縫。

  然而,大多數建築歷經幾十年反復修繕,外墻包裹了材質各異的各色涂層,宛如戴著一副“面具”。岐山村居委會所在的愚園路1032弄48號,施工人員使用專用高壓水槍沖洗外立面時,“面具”紋絲不動,只能用專業脫漆膏“敷”在外墻,猶如為建築“卸粧”。一般情況下,“卸粧”一次就能恢復建築“素顏”,可這棟積了三四層不同塗料、粉刷印跡的老建築,卸了三次才恢復原始底色。

  老建築修繕時遇到的另一個難題是白蟻。在岐山村此次修繕中,一棟居民樓的房樑被白蟻侵蝕後損壞嚴重,需整根替換。同一屋檐下的兩戶居民不得不臨時搬遷,騰出20天工期讓工人順利替換這根長10.2米,重達500斤的房樑。由於該居民樓既非沿街建築,岐山村內主通道也不足5米,吊裝機無法進入,最後只得由12名工人徒手將房樑吊拉至屋頂。諸如此類意外在修繕中時有發生,使得岐山村的修繕不僅要靠施工方的專業巧勁,還要依靠居民、居委會等多方配合。

  推“弄長制”化解矛盾隱憂

  優秀歷史建築的修繕要求為“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岐山村上一次大修在2011年,主要進行了外墻粉刷、屋頂堵漏以及廚衛改造等。而這次修繕內容更多,是按照保護建築的最高標準進行。

  修繕過程中也曾出現窗戶沒關好高壓水槍誤噴進家中、墻面年久失修或窗框鬆動造成屋內滲水等影響居民生活的意外。岐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路祎説,遇到施工中的突發狀況,居民們每天7時至17時可以隨時到岐山村內的施工問訊處反映。每週三下午,街道、施工方、監理、居委會和物業也會開例會討論施工問題和居民訴求。

  今年3月,江蘇路街道內首次在轄區內推行“弄管會”,每條弄堂設一名“弄長”,負責居民和居委會之間的溝通。已經67歲的岐山村原住民任讚群成為首任“弄長”,曾擔任岐山村居民區書記的他在居民中頗有威信。這次大修,整條弄堂主通道兩側都搭滿腳手架,居民們晾曬衣服有困難、家中墻面出現滲水,碰到大大小小的事情,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老任”,老任會立即向施工隊反映,或是請居委會出面協調。

  “老弄堂條件有限,無法24小時配備保安、保潔,這時就要發動居民自治的力量,有人帶頭、有人參與,共同維護家園。”江蘇路街道社區管理辦主任王劍鋒説,在老城區的“熟人社會”,“弄長制”成為有效的居民自治形式。

  “文化聚人”讓租戶參與自治

  目前,長寧區共有花園住宅、新式里弄、老公寓等公房約34萬平方米,其中第一到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共121處,列全市第四。其中,江蘇路街道是全市花園洋房最多的街道之一,轄區內現有58處共237棟優秀歷史建築,佔長寧優秀歷史建築總量的48%。

  在老房密布的風貌區,其實許多原住民已陸續搬遷至別處居住,轉而將老房出租。岐山村現有居民近500戶,整條弄堂的出租戶近40%。在涉及此次大修的200余戶居民中,出租戶也佔了不少。老小區居住條件不佳,煤衛合用多,居民間矛盾比較集中。出租率高,租客對房屋的愛護程度不及原住民,其中的矛盾也時有發生。

  面對管理壓力,岐山村多年堅持“文化聚人”。每當新租客來報到,居委會工作人員都會主動介紹岐山村老弄堂歷史,李路祎和同事們還會打聽新居民的興趣愛好、文藝特長。居住在岐山村61號的一位來自浙江的“上海媳婦”就是這樣被挖掘出文藝特長,成為居委會文化團隊負責人。岐山村居委還主動邀請長期租戶擔任樓組長,參與管理。就連租設在弄堂內的房産仲介也加入岐山村居民區的聚力黨支部,主動承擔向新租戶告知歷史保護建築使用、裝修事項的重任。

  待8月初外立面修繕完成,岐山村還將進行房屋室內修繕及小區架空線入地。金秋十月,當人們再次走進岐山村,裏外修繕一新、空中“蜘蛛網”不再的這條老弄堂必將煥發新光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