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群團機構設置“扁平化”直接服務群眾

2018-07-16 09:06:3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大膽改革突破,著力“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 上海群團改革提升群眾滿意度獲得感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中央批復同意 《上海市群團改革試點方案》的基礎上,2015年11月20日,上海市委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全面部署改革工作。

  之後,上海群團組織首輪改革在市級工青婦組織和16個區啟動。上海群團組織以 “刀刃向內”的勇氣,大膽改革突破,著力 “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切實解決 “四化”突出問題,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

  2016年7月啟動第二批群團改革試點,包括市工商聯、市科協、市僑聯、市殘聯、市社聯、市文聯、市作協、市青聯、市紅十字會九家群團組織,堅持 “一團一策” “一組織一方案”,全力探索符合各自特點的改革模式。另有市委統戰部、市委政法委主管的五家群眾團體,均已落實改革硬指標任務。

  群團改革試點方案蓄力除頑疾

  上海群團改革試點方案蓄力猛擊,重點從組織設置、幹部管理、支持保障等方面入手除頑疾。

  針對組織設置存在的 “疊床架屋”“等級森嚴” “倒金字塔”等問題,改革試點方案規定,機關必須扁平化,著力打造“小機關、強基層、全覆蓋”的群團組織體系。市工青婦機關內設機構精簡幅度不低於 25%,大幅 “瘦身”。其中,市總工會內設機構從13個精簡為9個,團市委內設機構從13個精簡為9個,市婦聯內設機構從8個精簡為6個。

  群眾團體在聯繫和服務群眾方面有著天然優勢,但現實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高大上” “重精英、輕草根”等現象,與群眾聯繫不夠。改革中,上海市級群團組織明顯提高常委會、全委會 (執委會)、代表大會基層一線人員比例。其中,基層一線人員在工會、婦女代表大會代表中佔比80%以上,在全委會 (執委會)委員中佔比40%以上,在常委會委員中佔比15%以上;在共青團代表大會代表中佔80%以上,在全委會委員中佔50%以上,在常委會委員中佔30%以上。群眾中的優秀人物、代表人士似鯰魚,激發群團組織潛力和活力,也增強了其聯繫群眾的廣泛性和代表性。

  此外,群團領導班子結構實行專挂兼相結合等方式,專職成員不超過50%,保證挂職、兼職幹部各佔一定比例,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身份、不唯職級選拔群團幹部。工青婦市級機關精簡的編制按 “減上補下”原則下撥到基層,補缺口、強一線。

  群團改革持續深化,黨群共建深度融合

  新時期,群團工作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群團組織運行方式改革也是上海探索的重頭戲,其中不乏創新之舉。

  上海群團組織積極完善、夯實基層組織設置,讓群團組織 “神經末梢”更靈敏,“毛細血管”更暢通。比如,工會組織織密基層網絡,把進城務工人員、勞務派遣工、分散就業人員等各類職工組織起來;共青團在 “兩新”組織等重點領域和互聯網等重點行業加大組織建設力度,消除盲區、空白點和 “飛地”;婦聯進一步完善市、區、街道鄉鎮、居村四級婦女組織建設等。

  在改革中,上海 “網上群團”建設獲無數點讚,群團項目有機會服務更多群眾。各級群團組織積極建設 “網上群團”架構,開展電子會員證、網上組織生活等試點;探索線上線下維權服務聯動機制,加強與 “12345”市民服務熱線、網格化管理平臺等的對接。

  兩年多來,上海群團改革持續深化,黨群共建深度融合,成效顯著——群團組織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堅持重心向下,極大提升了群眾獲得感、滿意度、認同度;群團工作呈現新氣象、打開新局面,將群眾最廣泛、最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