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 “愛樂之城”正唱響《歡樂頌》

2018-07-25 09:06:32|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7月23日傍晚,申城的樂迷們頂著風雨來到上海音樂廳,聆聽上海愛樂樂團2017-2018音樂季閉幕音樂會。由指揮家張亮執棒上海愛樂樂團與上海愛樂交響合唱團完成了本樂季“偉大的貝多芬交響曲系列”最後兩部——貝多芬第八和第九“合唱”交響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圖説:上海愛樂樂團和上海愛樂交響合唱團在演奏、演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一曲終了,掌聲經久不息。直到人們頂著風雨退去後的水霧再度消散在城市夜色中,依然有人哼著《歡樂頌》,而那歡快又熟悉的旋律也隨著風被帶到這座“愛樂之城”的各個角落。

  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不如他的“英雄”、“命運”、“田園”等有“標題”的交響曲來得那樣具有標識度,卻是十分特別的存在。曾經,當貝多芬的友人指出“貝八”不如其他作品受人歡迎時,貝多芬咆哮地説:“那是因為它比其他作品好得多!”

  事實上,貝多芬的《F大調第八交響曲》完成于1812年,1814年上演于維也納舞會劇院,雖然那時作曲家的聽力每況愈下,依然堅持指揮,首演獲得極大成功。不同於第三、第五或第九交響曲中所包含的宏大主題,第八交響曲在風格上則顯得更加詼諧輕鬆,篇幅短小精悍,其中被匠心獨具地引入了維也納圓舞曲、小步舞曲等樂曲風格。因此,這部交響曲被稱為“小交響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説:張亮在激情指揮中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指揮張亮解讀這部作品是“很能體現貝多芬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性格中隱藏的幽默感。完成這部作品時,貝多芬的聽力每況愈下,但在詼諧輕鬆的旋律中,卻能讓你感受他的那種無懼命運多舛的強烈生命力。聽完‘貝八’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貝多芬。”

  而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完成于1824年,這部醞釀已久的交響曲成為貝多芬音樂生涯的最高成就,也是當時交響曲創作的最佳典範。這部大型四樂章交響曲,在最後樂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後人也稱之為“合唱交響曲”。

  合唱歌詞部分引用了著名詩人、德國啟蒙文學代表人物之一的席勒的《歡樂頌》的詩篇,平等、自由、博愛的精神被幻化成音符融于這首讚美的詩篇。令人驚訝的是,這首至今傳唱的《歡樂頌》竟然只用了自然音階中的前五個音級:Do-Re-Mi-Fa-Sol來完成。五個最為單純的音級,卻構建出全人類的樸素理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圖説:上海愛樂樂團和上海愛樂交響合唱團在演奏、演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另一方面,貝多芬為了第九交響曲前所未有的宏偉構思,在音樂創作上,突破了原有交響曲的框架,加長了作品的長度、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將交響曲的創作提升到新的維度。瓦格納曾説:“今天當我們面對第九交響曲時,就像站在全人類藝術史上一個嶄新時期的里程。”

  昨日,上海愛樂交響合唱團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作為具有專業水準的非職業合唱藝術團體,他們亮相機會不多卻給人留下深刻影響。清一色湖水綠的長裙,全德文演繹的“歡樂頌”,遵循德奧經典、展現“復古”情懷。

  值得一提的是,昨晚冒雨前來聆聽“貝八”“貝九”的不少市民、樂迷,都是追看了本樂季“貝多芬交響曲系列”所有演出。對他們而言,跟著愛樂追完“貝多芬系列”就像是集郵,在最後一個音符落地的瞬間,仿佛就完滿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