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民樂》載譽歸來首次回滬上演

2018-07-23 09:08:36|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重溫同一種感動 音樂會版《海上生民樂》載譽歸來首次回滬上演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圖説:《海上生民樂》歐洲巡演(網絡圖)

  當上海民族樂團為2月歐洲巡演特別定制的音樂會版《海上生民樂》響徹歐陸大地時,滬上樂迷就已經翹首以待,什麼時候才能現場欣賞到這部佳作?21日晚,齊聚上交音樂廳的觀眾們終於得以一飽耳福,這部載譽英國、法國、比利時和德國的民樂交響巨制,終於首次回到了家門口上演。

  重溫同一種感動

  演出開始前,多媒體投影先帶現場觀眾重溫了音樂會版《海上生民樂》從2月7日至22日歐洲巡演的歷程。海派民樂所到之處,無論是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法國巴黎愛樂音樂廳還是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等國際一流音樂廳,掌聲都經久不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圖説:《海上生民樂》贏得觀眾陣陣掌聲(網絡圖)

  視頻落幕,3位笙演奏家從音樂廳的三個角落吹出曲調,與舞臺上樂聲相和,音樂會就由笙重奏與樂隊演奏的《和鳴》拉開序幕。11首曲目中,有用器樂組合融匯上海傳統韻味和時代氣息的《江南》,有用箏展現中國書法恣意與留白意境的《墨戲》,有用琵琶、京胡、鼓等戲曲音樂語言講述愛情故事的《別姬》,還有由80、90後演奏的改編自經典炫技名曲《野蜂飛舞》的民樂重奏《蜂飛》等作品。

  歐巡途中,《蜂飛》總能掀起音樂會最後的高潮,出神入化的演奏讓歐洲觀眾驚嘆:“這首西方著名的炫技作品竟然能用中國樂器演繹得如此精彩!”而今晚的現場,上海觀眾對這首改編名曲也表現出了同一種欣喜。演出結束,大家都忍不住起立鼓掌,即使是已經觀看過音樂現場版《海上生民樂》的老觀眾也從心中生出一股驕傲和自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圖説:《海上生民樂》排練中(網絡圖)

  時隔5個月,音樂會指揮湯沐海仍能記得歐巡中點點滴滴的感動。以往歐洲聽眾欣賞中國民樂,往往聽的是個熱鬧,這次他明顯感覺到現場的觀眾都聽得非常仔細,會在跳動的音符間尋覓民樂中的深刻表達。他説:“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聽眾在性格上有所差異,但他們在這次音樂會結束以後那種由衷的、熱烈的反應都是一樣的,我明顯感覺到他們與民樂的距離感被打破了。”

  拓展另一種可能

  音樂會版《海上生民樂》在原音樂現場版的基礎上重新編排打造,捨棄了原有的多媒體呈現,以民族管弦樂隊的形式帶來純粹的音樂表達。表現形式的突破也讓該音樂會在歐洲4國8城巡演時創下了多個第一:第一次以純售票形式的商業演出在海外巡演並收穫市場和口碑的雙豐收;第一次讓中國民族音樂進入法國巴黎愛樂音樂廳和德國易北愛樂音樂廳,開闢民樂新舞臺;第一次在海外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在全球直播,面向全世界“圈粉”;第一次引起國外主流媒體的大篇幅關注和報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6

圖説:古老樂器與現代大型民族樂隊交相輝映(網絡圖)

  這場音樂會裏,古老樂器與現代大型民族樂隊交相輝映,民族音樂與中國傳統戲曲、書法等藝術以及世界多元文化展開和諧對話……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説:“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在創作和形式上絕不能簡單模倣交響樂!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中國民族樂器的特性,另一方面要敢於尋找屬於中國當代民族音樂的和聲,體現出高雅音樂的特質和國際氣質,體現中國藝術的創新創造和對世界音樂的貢獻。” 《海上生民樂》在呈現多元藝術形態的同時,拓展了市場的更多可能,已經成為海派民樂創新的代表作,形成了強大的品牌效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