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橋鄉”青浦金澤翻開發展新篇章

2018-07-26 08:51:0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化綠為金,聚業成澤“江南第一橋鄉”青浦金澤翻開發展新篇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古鎮金澤航拍

  金澤鎮地處上海青浦區西首,由原金澤、商榻、西岑三鎮合併而來,位於蘇浙滬兩省一市交匯處,是上海唯一一個和江蘇、浙江都接壤的鎮。金澤區域面積108.49平方公里,下轄30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是國家生態鎮、國家衛生鎮、全國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首批運動休閒特色小鎮。

  金澤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化綠為金,聚業成澤”的發展口號,以上海西部生態旅遊型的生態科創特色城鎮的規劃定位,通過發揮湖區資源集中、重大項目集中的優勢,加大環湖閒置資源的整合力度,發揮好金澤在建設世界著名湖區中的主體作用,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趨勢下,通過跨越式發展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能級,讓金澤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金澤鎮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突破口,切實強化規劃引領、彰顯品牌特色、優化人居環境、突出富民為本,以更大的責任擔當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落實,奮力開啟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千年古鎮迎來發展新機遇

  金澤鎮歷史文化悠久,被譽為“江南第一橋鄉”,古鎮以水為脈,現存宋元明清四朝古橋七座,其中宋代的普濟橋是上海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單孔石拱橋。歷史上,南宋宰相呂頤浩在金澤建宅舍為寺,取名頤浩寺,該寺歷史上一度規模宏大,據《松江府志》記載“雖杭之靈隱,蘇之承天,莫匹其偉”,歷朝以來,頤浩寺薈萃了諸多文人雅士,元著名書法家、畫家趙孟頫在此留下了手跡不斷雲並被刻成石刻,與寺內700年古銀杏一起保留至今。

  金澤坐落于上海最大淡水湖——淀山湖畔,境內河道縱橫交錯、湖蕩星羅密布,共有河道333條,上海21個天然湖泊有17個在金澤。金澤鎮地處二級水源保護區,有一級空氣二級水”之稱,是上海郊區水質和大氣環境品質最好的地區之一。鎮域內水産資源豐富,有水産資源62種,其中甲魚、鱸魚、大閘蟹、鰻魚、銀魚、黃鱔等均為優質品種。2016年年底投入使用的金澤水庫,正在為青浦、金山、松江、閔行、奉賢約670萬人供應原水。境內的青西郊野公園是上海唯一以濕地為特色的郊野公園。

  此前一段時間,金澤發展相對遲緩。最近,金澤憑藉良好的區域優勢、生態優勢和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朝著農村變美、農業變強、農民變富、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大步前行,迎來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新機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讓鄉村更美麗

  金澤現在的生態環境是長期堅守的成果,金澤將繼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悉心守護住綠水青山。鎮裏將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的品質和優勢,始終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深入實施“五違四必”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持續保持中小河道整治力度,積極做好水源保護區企業清拆及直排污染源關停工作,全面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保護機制,確保金澤生態環境始終處於全區乃至全市領先水準。全面實行“河長制”,積極實施中小河道輪疏和水系溝通,探索試行河道一體化養護保潔,讓農村逐步呈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新面貌。

  金澤將建設全域美麗鄉村,統籌推進國家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項目暨“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工作。堅持點面結合,打造各具特色的全域美麗鄉村。比如,在商榻地區全域疊加土地整治和萬畝良田項目,打造名品美麗鄉村;對初具規模和品牌效應的蔡浜、蓮湖和岑卜等亮點美麗鄉村,通過A級景區創建,集中規範發展民宿、農事旅遊、文化創意等産業,打造精品美麗鄉村;其他除了劃入項目用地管控區域的村莊,將根據保護村、保留村和拆並村的規劃,按照區級美麗鄉村、鎮級美麗鄉村的建設標準,全面推開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形成郊野公園組團、水庫組團、藍色珠鏈組團等。

  另外,金澤還正在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力度,科學編制路網規劃,積極推進地區內道路建設,與蘇浙實現貫通,方便老百姓出行。全面啟動商榻集鎮更新和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消除老舊小區隱患,改善居住環境,同時規範村級黨建服務站、村級綜治中心和社區事務代理中心的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目前,鎮相關部門正開工建設相關養護院、市民中心,衛生服務分中心等項目,切實提高基礎設施服務民生的能力,全面啟用新的鎮文體中心,完善文體分中心建設,整合村(居)各類文化設施,打造綜合文化活動室,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活動場地。

  發展特色産業推動一二三産融合

  發展是第一要務,産業興才能鄉村興。金澤以華為項目落戶為契機,圍繞華為項目,結合産業規劃,重點引進與之相配套的綠色、生態、循環類産業項目,構建創新型産業體系,推動産業轉型發展,同時充分利用環淀山湖釋放空間,推動大健康、大文化、大旅遊、大科技、大總部項目的落地。

  金澤大力構建特色農業産業體系,合理佈局農業産業規劃,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研究出臺農業品牌化、規模化經營的財政扶持政策,充分挖掘良好生態環境下的水資源和漁業資源優勢,逐步形成以優質水稻、特色水果、種源漁業和生態漁業為支撐的農業産業體系,特別是重點發展“土著魚”的品牌養殖,做強“水源湖”等一批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農産品品牌,重點推廣連續三年獲全國金蟹獎的“水源湖”大閘蟹,努力提升金澤農産品在市場上的品牌競爭力。另外,金澤也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在商榻地區全域疊加土地整治和萬畝良田項目,實施農林水聯動,配套烘乾倉庫、農機服務站等農業基礎設施,推動種植業形成規模經營,培育農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特色農産品生産經營對廣大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金澤正努力推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延長現代農業産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結合青西郊野公園、古鎮、大觀園、大觀園、運動休閒特色小鎮等的旅遊開發,有序開展民宿、農家樂、文創産業等經營試點,增加農民的財産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

  打好“組合拳”讓鄉村治理更高效

  通過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金澤正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築牢鄉村振興的基石。

  金澤鎮打好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協同發力“組合拳”,啟動村(居)自治共治試點工作,進一步激發村(居)民自治活力,探索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共建共享機制,同時積極穩妥推進村(居)民小組長、樓組長隊伍建設,激活基層組織神經末梢,形成基層治理有力支撐。

  目前,金澤著力提高農村治理水準,充分發揮社區黨委引領作用,進一步做實商榻、西岑兩個基本管理單元,健全社區工作者考核管理機制,努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以村(居)“一站兩中心”即村級黨建服務站和村級綜治中心、社區事務服務中心為平臺,調整村(居)兩委班子工作習慣,進一步規範村(居)功能,提升為民服務能力。

  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方面,金澤在製造企業不斷清拆的同時,加快華為研發中心及其上下游企業的落地速度,形成新的産業集群,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加強定向技能提升培訓,促進非農就業,並加大西勞東輸和外輸的力度,為百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金澤鎮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産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土地減量化平臺盤活村集體資産,將劣質資産置換為優質資産,確保集體資産保值增值,通過提高資産的租賃收益和經營收益,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造血功能。近來,金澤鎮已進一步加對水源保護和生態保護區域的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加大對青西地區“三類人員”的直補力度,做強做大經濟薄弱村綜合幫扶項目,抬高農民生活品質。

  講好“金澤故事”傳承江南水鄉文化

  金澤將堅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文化自信,延續薪火相傳的歷史文化基因,積極講好“金澤故事”,樹立金澤的文化自豪感,實現鄉風文明。

  最近,金澤鎮越來越重視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對轄區內現有的60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保護點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比如,鎮里加強對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青浦田山歌)和4項市級非遺項目(宣卷、阿婆茶、烙畫和籪具製作技藝)的保護,正積極推進阿婆茶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同時還加強對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培養,繼續廣泛開展非遺項目展示活動。依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金澤還以“橋廟文化”為主題(特別是金澤廟會),展現民俗文化,打造江南特色小鎮。

  傳承傳統的同時,金澤鎮也在探索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比如以現有文化創意産業園為基礎,整合老廠房、老建築和周邊鄉村存量資源,推動形成“古鎮創意群落”,充分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元素,創新發展藝術衍生品設計、手工藝製作等行業,加快文創小鎮建設。

  金澤正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鎮、社區兩級文體中心建設,打造村(居)綜合文化活動室,構建全鎮公共文化設施主體框架。同時,鎮裏還加大具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性文體團隊的建設力度,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配送,匯聚民政、工會、共青團、婦聯、教育、科技、體育等各系統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形成文化服務發展合力。通過文教結合、文體結合、文商結合、文旅結合等途徑,讓百姓共享公共文化活動資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