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晨曦賽跑 申城配送上千斤生鮮進社區

2018-07-27 08:58:56|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烈日炎炎,出門買菜難倒上班族。上海市商務委推出的智慧微菜場,將生鮮蔬菜直送社區,解決市民買菜難。截至去年底,全市已設置1542家社區智慧微菜場,今年還將新建500家。其中,超八成智慧微菜場的生鮮菜品,都需要“跨省配送”。

  7月25日清晨,記者隨同“社區智慧微菜場”配送員王星星全程體驗,與晨曦一起奔跑,高溫橙色預警下,將裝載滿蔬菜肉蛋、重達上千斤的生鮮食品,從蘇州出發,逐一配送到上海嘉定區江橋、南翔板塊19個社區“智慧微菜場”的“小菜櫃”裏。

  淩晨3點:蘇州新區廠區

  “一路聽廣播,如有人陪伴”

  “蔬菜生鮮和凍品不同,需要分開包裝。凍品裝載入帶有冰包的保溫箱內。”淩晨3點,88年的小夥王星星在位於蘇州新區的食行生鮮廠區,點算當日需要配送的貨品。“自己開貨車已有七八年的經驗,但跨省貨運並配送才幹了一年多。”從老家河南到蘇州打拼,由蘇州每日配送至上海,上海這座城市對王星星來説,既陌生又熟悉。

  上海近1500個社區智慧微菜場,當天配送的訂單量達到3.1萬件。“現在夏季高溫,目前嘉定區有8條線路在試行‘一日2配’。上午的訂單量不算多,下午還會迎來一波配送高峰。”王星星所負責的這條線路被稱作“嘉定十六線”,需輾轉嘉定江橋、南翔的19個社區,以年輕剛需居多。

  “配送環節,最難的是菜筐和保溫箱都長得一模一樣,又沒有標記。”為了避免出錯,他用強制記憶法和歸納法,將冷鏈車的後部空間重新整理,每一個社區的配送貨品放在固定的位置,根據配送路線逐一搬運。

  淩晨4點整,從蘇州新區準時出發。“由蘇州到上海,經由G15、G42、S20外環、曹安公路抵達嘉定,路程一個半小時。”王星星冷鏈車的駕駛室裏,只放了一瓶冰紅茶,路上僅開蓋飲了一口。“不敢多喝水,最喜歡的事就是打開收音機聽聽廣播,聲音好似有人陪伴。”清晨5點36分:嘉定逸香園小區

  “速凍”“炙烤”模式快速切換

  “從第一個社區開始,要定制一條最合理的路線,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配送。”在嘉定區銅川路的逸香園小區門口,王星星熟練地進入小區並繞道至“小菜櫃”前,從車上一躍而下,打開了冷鏈箱。太陽逐漸升起,室外溫度超35℃,冷鏈車廂的溫度約為5℃上下。跳入冷鏈車廂進行人工搬運,可謂由“酷熱”至“速凍”,又由“速凍”瞬間“炙烤”。

  “藍色是蔬菜,灰色是生鮮冷凍品。平均每一個社區有4個以上的冷鮮櫃和1個以上的冷凍櫃,將若干個筐內生鮮筐和冷凍品保溫筐內的米麵食油分別逐件掃碼裝箱。”王星星動作嫺熟,放下一輛平板小推車,將2藍2灰4筐生鮮食品搬上推車,用一把長鉤鉤住迅速拖至“小菜櫃”前。彎下腰,逐件掃碼快速進櫃。“購買量大需要分兩個櫃,掃碼出現‘雙櫃’的音頻,則快速反應,擺入不同的櫃面。”

  記者細數,從5點36分至5點50分完成裝櫃,在逸香園小區共裝配23個菜品包裹。這,僅僅是一天的開始。

  早晨6點:鼎秀園小區

  平均每一件裝櫃10秒完成

  “每一個社區的‘小菜櫃’佈局不同,根據社區的配套要求,有些擺放在社區門口,有些則是選擇居民樓的架空層,還有些則選擇地下自行車庫。”王星星告訴記者,根據不同的佈局,將冷鏈車停放在離櫃最近的區域。

  “這個小區今天只有2筐,可以在5分鐘內完成配送過程。”早晨6點,在鼎秀園小區入口右轉,王星星舒了一口氣。由於距離較近,王星星徒手將2筐菜從冷鏈車取下,一路小跑至菜櫃前,沒有依靠任何工具。彎腰、掃碼、裝配,平均每一件包裹裝櫃用時10秒完成。在完成每件包裹的配送後,要快速的用雙手檢查每一個菜櫃箱體,確保關閉嚴實。“否則櫃門沒關上,天熱會影響品質。”

  “室外溫度逐漸升高,避免車廂門數次關合影響冷鏈溫度。在駕駛室裏有一個測溫計,要隨時關注後方冷鏈車廂的溫度,顧後也不忘瞻前。”王星星爬上爬下、徒手搬運,沒有時間思考苦與累,只想快點完成配送環節。

  爾後,我們先後來到金鼎路上的陽光威尼斯小區、海波路上的嘉城·雅頌灣小區、海川路上的香馥灣小區,進行逐一配送。

  “這家買了足足7包速凍湯圓,一個櫃子裝不下,分三個裝。泡沫箱裏裝有龍蝦等貴价海鮮,有時候也有冰淇淋,都需要分幾個歸裝。”記者掌握了配送時快速準確的技巧,筐多時拉下拖車,筐少時用鉤子起拉、雙手搬運。

  早晨7點15分:嘉城幸福港小區

  米、油、水最沉考驗體力

  一筐接著一筐,平均單次搬運2至4筐,重量達到數十至上百斤。完成一次全程配送,需要徒手搬運上千斤的菜品。

  什麼最沉?當屬袋裝大米、食用油和桶裝水。在嘉城幸福港小區裏,記者跟隨王星星穿越來到小區“3幢11號樓”附近,沿花壇深處步入十來個石階,玻璃房門內是步入地下空間的樓梯,在樓梯上下各擺放了若干個小菜櫃。

  “這裡算是社區智慧微菜場佈局較早的點,使用的還是較早的2代櫃。”王星星一手搬起兩筐菜,穿梭在樓梯上下方。“櫃子被擺放在樓梯上下兩側,掃了這件發現在樓梯的下方空間,需要耗費一些體力。有些社區空間緊張,甚至要在樓梯上下四個角分別放置小菜櫃,對配送員來説就是體力考驗。”

  在其中一個藍色菜筐裏,記者發現了一個偌大的西瓜。“大個西瓜,是硒砂瓜品種,天熱解暑,市民最偏愛吃,但搬運起來特別沉。”王星星指著西瓜旁的一個大紙盒告訴記者,這是一盒雞蛋,分量不沉卻易碎。“禽蛋類最易損耗,是夏季配送中最需要呵護的。還有那24瓶裝的桶裝水,成箱搬運肩負重擔。”

  太陽逐漸升起,輾轉臨洮路上的未來MAX社區、嘉峪關路上的嘉海雅苑……直到上午8點,王星星才打開駕駛室裏那瓶放置許久的冰紅茶,喝了配送以來的第一口。

  上午8點39分:融景雅苑小區

  終於可以洗把臉了

  “我成家了,有個女兒。”駕駛室裏,王星星和記者聊起家常,仿佛一下忘卻了烈日當頭的苦累。從江橋至南翔,即便駕駛車廂裏有空調,但沿路高強度、快速度的搬運配送,使得汗水止不住往下滴淌。“這是體力活,年輕人更適應,團隊裏許多和我一樣的80、90後。”“你等我一下,我洗把手、衝個臉,降降溫。”在融景雅苑的社區裏,王星星第一次主動向記者開了口。這是他這一程的配送中,唯一一次有洗手和衝臉的機會。“長途跨省配送、在上海又是往來不同的社區穿梭,所以儘量控制飲水、注意保持清潔。”他告訴記者,嘉定十六線的配送全程他走了一年多,從陌生到熟悉,慢慢有了自己的方法。

  “一年365天,配送員輪班配送。但對市民來説,我們就是酷暑嚴寒、風雨無阻,用汗水和雙手,來服務千家萬戶。工作日量少,雙休日才是配送的高峰。颱風、酷暑也會增加訂單。”王星星臉上有了一絲疲憊,“秘訣就是肯吃苦,但也要熟悉路線,在不同的小區找停車位特別難,要快、要迅速。”

  9點05分:漪園E區

  最後一罐酸奶掃碼入櫃

  室外氣溫高企,記者收到了“高溫橙色預警”的短信。王星星説,別著急,還有最後一個社區。跳下車廂,鑽進低溫的冷鏈車廂,王星星從最後一個藍色菜筐裏取出一個塑膠袋。“這是最後一件,一罐酸奶。”小步快跑向社區正中央小花園裏“小菜櫃”,將酸奶掃碼入櫃,王星星松了一口氣。他再度跳回冷鏈車廂,低溫寒風瞬間鑽入那已濕透的衣衫至脊背,將來時裝有上千斤生鮮菜品包裹的數十個籃筐逐一擺放整齊。漫漫回程路堵,又是一段2小時的長途車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