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家“雲醫院”服務惠及12省區

2018-08-08 09:39:1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首家“雲醫院”服務惠及12省區 中山醫院徐匯醫院開展“互聯網+醫療”模式,履行健康扶貧職責,重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瓦屋鎮上竹園寺村村民雷耀須、雷金鬥沒想到,還可以這樣看病:在村醫李套的陪同下,借助一台電腦,他們便能“面對面”向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醫院的上海醫生尋醫問診了。

  “不出村子,上海醫生就為俺看病了,通過視頻系統檢查完,那邊就把藥方開出來了,真是方便得很!”享受到遠程醫療服務的雷金鬥激動不已。

  7月27日,上竹園寺村遠程醫療服務站正式啟用,成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醫院(又名徐匯區中心醫院)最新一座滬外遠程醫療服務站。徐匯醫院孕育了上海首個“雲醫院”平臺,運行兩年多,它不僅深耕上海,還輻射全國十多個省份,在放大優質醫療資源的同時,開啟了對現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一次重構探索。

  脫貧攻堅,從“健康扶貧”入手補短板

  “人家上海大醫院的技術就是先進,醫療專家通過視頻給村民剛診斷完,藥方就在咱這頭的印表機裏打出來了。咱這裡沒有的藥,人家還能給咱郵寄過來。”村醫李套興奮地説。今年5月,李套專程到徐匯醫院學習遠程醫療技術。上竹園寺村遠程醫療服務站試運行以來,他已為20多個村民提供了網上診療服務,為300多個村民進行了全方位體檢,並建立了個人健康檔案。儘管身處山村,卻有了強大的上海醫療“外援”,李套感覺,村民的健康生活有了重要保障。

  這也正是上海海關財務處長王鏑盼望的。去年8月,王鏑受海關總署委派,擔任上竹園寺村駐村第一書記。在對全村的實地調查中他發現,全村群眾醫療衛生保健意識薄弱,因殘、因病致貧群眾共計199人,佔貧困戶人口38%。另外,村裏醫療衛生條件較差,原村衛生室簡陋破舊,難以提供基本的健康醫療服務,群眾“看病難、病難看”問題較嚴重,成為脫貧攻堅的主要短板。

  要從根本上拔掉大夥的“窮根”,得把優質醫療引入農村!這個強烈願望催使王鏑把目光投回自己的“後方”上海。經他聯繫,已成熟開展遠程醫療的徐匯“雲醫院”在上竹園寺村建立魯山縣首個互聯網遠程醫療服務站的方案成型。

  今年2月,海關總署駐魯山縣扶貧工作組、魯山縣政府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醫院共同簽署 《健康扶貧項目共建協議》,開啟該互聯網遠程醫療服務站方案的落實工作。

  上海探索帶來鄉村醫療模式升級

  全新的上竹園寺村遠程醫療服務站啟用了,還帶來了鄉村醫療模式的升級。

  按照“互聯網+醫療健康”模式,整合海關總署扶貧資金和地方財力,在上海海關、上海華建集團、上海貫眾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及魯山縣相關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上竹園寺村遠程醫療服務站實現了傳統實體醫療、線上視頻診療、遠程預防保健諮詢、村民公共健康管理“四位一體”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將不僅為上竹園寺村民提供醫療服務,還能將醫療服務輻射到周邊鄉村,進一步推進魯山縣的健康扶貧工作,讓更多老百姓受惠。 

  “幫助當地植入‘互聯網+醫療’理念、模式與實體配置後,他們可以自行與外部聯動起來,這是分級診療、遠程醫療、醫聯體等很多工作的基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醫院執行院長朱福告訴記者,徐匯“雲醫院”的目標就是提高醫療效率,讓患者少奔波,讓患者的醫療與健康信息在“雲端跑起來”。

  徐匯“雲醫院”是 2015年 12月正式上線的,這是上海首家互聯網醫院。如今,“雲醫院”已在上海徐匯、崇明、金山等區建立了500多個遠程醫療服務站,覆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院、居委會、藥房等。病方下載“雲醫院”App後,點擊“我要看病”,就將開啟在線看病之旅。“雲醫院”通過視頻全面開展線上問診、開具電子處方、線下配送藥品的互聯網醫療模式。

  2016年,收到外省 “拋來的橄欖枝”,徐匯“雲醫院”逐漸邁向全國,已輻射雲南、貴州、新疆、西藏、青海等 12個省區,並且將大量服務站建到了鄉村這一級。用醫學專家的話説,“沉得越深,醫療服務的缺口可能越大,能放大的效應也更多。”

  24小時全年無休的 “雲醫院”也在重構醫療

  不論是遠在河南的雷耀須、雷金鬥,還是普通上海市民,徐匯“雲醫院”帶來的不僅是優質醫療惠民共享的可能性,還有一種全新的健康服務模式。

  在上海,居民需開具處方藥,前往徐匯“雲醫院”在零售藥店開設的遠程醫療服務站,在駐店藥師陪同下,經“雲醫院”醫生開具電子處方後,藥房就能直接配藥。這意味著部分慢性病人將不再需要因配藥而去醫院掛號、排隊。

  前不久,“雲醫院”還經歷一件事,有患者前往徐匯區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大呼牙疼,疼到大汗淋漓,四肢濕冷,社區醫生覺得不對勁,向“雲醫院”求助。“很可能是心梗!”“雲醫院”出診醫生趕緊啟動急性心梗綠色通道,病人很快從社區送到徐匯醫院,經查確診為心梗,裝了支架,解除了險情。

  如果遇到更複雜的病人,徐匯醫院也有“後援”。這得益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徐匯醫院及五家徐匯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的緊密醫聯體,除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教授葛均波的院士工作站設在徐匯醫院,中山醫院眾多大牌專家都在徐匯醫院密集開展教學、科研、臨床帶教工作。他們都是“雲醫院”的“最強後援”。

  “雲醫院”帶來全新可能,變化也在醫院裏出現了。徐匯醫院出現了互聯網排班,每天有十多名醫生要值網班,“雲醫院”是24小時全年無休的。

  今年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作為上海首家“雲醫院”,徐匯醫院是“吃螃蟹者”,朱福坦言,遠程醫療使得病人甚至可以不用到醫院看病了,由此帶來支付模式、醫療風險與安全保障、大眾就醫觀念改變等新情況,這一切都需要時間,需要探索與總結經驗。

  “雲醫院在放大優質醫療資源的同時,對現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也是一次重構。”朱福説。

  如今,徐匯“雲醫院”每天有 200多個遠程問診、3000個健康諮詢,請求發起方來自全國各地的遠程醫療服務站,需求還在增加,改變已經並將不斷出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