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靜安邀專家共同探討“文物建築遺産的保護與利用” 老建築保護別脫離環境 周邊環境可能價值更高
東斯文裏位於蘇州河濱河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域內67街坊,是本市最大的成片廣式石庫門建築。記者8月20日獲悉,靜安區正在東斯文裏探索石庫門里弄建築保護和利用新路徑,力爭實現新建建築與保留歷史建築空間的協調。
“對老建築的保留保護,不能脫離其所在環境,周邊環境可能比建築本身的價值還要高。”8月20日,著名建築學專家、中科院院士鄭時齡,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做客2018上海書展 “靜安區文物建築遺産的保護與利用”講座,探討歷史老建築的保護與利用。
讓原有環境感覺延續下來
這兩年,社會各界對歷史建築的關注度極高。但在專家看來,我們對歷史建築的保護遠遠不夠,那些“長得不好看”卻有高價值的建築,最需要保護。伍江説,歷史建築是否應被保護,取決於其價值。很多住著不太舒服、看著破破爛爛的歷史建築,可能有很高的價值。
在保留保護歷史建築本體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周邊環境的價值。位於蘇河灣地區的老北站地區,堪稱石庫門博物館,目前確定下來的保留保護體量比新天地加上田子坊還多。靜安區委託同濟大學專家完成《老北站地區風貌保護研究及城市設計》,秉承成片保護和分級分類保護的原則,從保護歷史風貌出發,構建了這片區域由歷史建築、歷史街巷、地塊肌理等歷史風貌要素為主體的保護體系。
“歷史老建築保留保護,要留存歷史文化的可讀性,這種可讀性不是做出來的,要從其原有環境中體現出來。有時周邊環境可能比建築本身的價值還要高。”阮儀三説。伍江也表示:“老建築原有環境是歷史建築價值所在,環境的拆與留,應更多考慮如何讓原有環境的感覺延續下去。”
改造別衝擊歷史文化保護
上海還有大量里弄建築沒有列入文物建築。住在裏面的很多人,還過著“72家房客”的生活。這樣的里弄建築應如何保留保護?
幾位專家均提出,上海里弄建築要降低人口密度,對房屋合理修繕,才能更好保留保護。阮儀三説:“歷史文化遺産非常重要的就是‘留存’,如民居留存著傳統生活方式、傳統鄰裡關係等。新式住宅區不會有這樣的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變化。所以,歷史建築的保留保護還要讓住在建築裏面的人特別是與石庫門有‘血緣’關係的人留下來。”
伍江提出,里弄建築改造還要轉變一種觀念,不能簡單地將石庫門與現在的理想化住宅相提並論。“老建築的功能變化是正常的,但新功能進入後,不能對歷史文化的保護産生衝擊。對里弄建築進行改造,只要能用、用的人能接受這種用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