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至右依次為:巴裏·巴裏什、雷納·韋斯和基普·索恩。袁婧攝
中國的科學研究近年來有了很大發展,中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科學要走向領跑地位,那麼中國科學家應更多地加入世界科學家圓桌,中國的大科學項目也應該與世界科學界增加互動。在昨天的“復旦科技論壇”上,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裏·巴裏什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他們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同一個看法。
最糟糕科學教學是“記住這個公式”
在這三位科學家看來,要吸引更多的優秀年輕人從事科學研究,並且盡最大可能支持青年科學家的發展,才能使得科學持續發展。索恩説,在美國的科研體系中,尤其是那些最好的大學裏,幫助年輕的科學家爭取到他們需要的資源是資深科學家的重要責任。
他説,不論在LIGO(鐳射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項目組還是他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資深科學家的重要責任之一就是幫助年輕的科學家。參與LIGO項目的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陳雁北也説,對青年科學家的重視,中國也正做得越來越好,在他所在的學校,系裏的各項投入對年輕人有更大傾斜。“年輕人在科學貢獻上是最有潛力的,因此給年輕人更多的支持,才更利於科學的發展。”
在三位科學家看來,要提升一個國家的科研水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從事科學研究,必須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而且要注意,“別讓那些無聊而毫無彈性的教育抹殺一切”。
在接受專訪時,三位科學家連連問記者:中國的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嗎?中國的大學如何鼓勵年輕的本科生從事科研?韋斯最大的感觸是:“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非常重要,因為本科生的科研經歷對於他們未來從事研究工作有著特別的意義。”
韋斯自己就經常到幼兒園、中小學去給孩子們做講座,帶著設備教孩子們做實驗。他的經驗是“六年級的小孩對科學往往有著非同尋常的好奇,但是到了八九年級,學生的興趣明顯就下降了,但是到了十年級,孩子們對於科學的興趣又上升了,這時可以給他們講一些深奧的知識。”不過,他也坦言,無聊的教學和課程會抹殺興趣,最糟糕的科學教學就是“記住這個公式”。
索恩則直言,“雖然諾貝爾獎得主往往被認為是科學家中的英雄,但是這仍然讓我感到有點尷尬。我想説的是,沒有人會為了得獎而從事物理研究,所有的成就和快樂都來自對科學問題的追求和被激發的興趣。”
大科學項目最重要的是人和開放的心態
從小的科學項目轉向大的科學項目,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人和開放的心態。對此,三位科學家都頗有感觸。
在索恩的記憶中,1984年,他就和韋斯,以及已經去世的雷諾德·德雷弗組成領導小組,開始進行LIGO項目。但是,“隨著項目的推進,我們出現很多科學家運行大項目都會遇到的問題,那就是管理方面非常糟糕,導致項目推進很慢。”索恩説,所幸巴裏什在此時出現了,他來時整個LIGO項目只有50位工程和技術人員,他一加入就開始招兵買馬,LIGO項目團隊迅速拓展到千人。
“但是,大科學項目自上而下有著不同層次的架構,科學家卻總是習慣了獨立工作,如何把這兩種文化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解決的問題。”巴裏什告訴記者,這一點也值得中國的大科學項目借鑒,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科學家之間的協作需要大科學項目的管理者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理清。
除了人,開放的心態對於大科學項目的成功,乃至對於中國的科技創新都至關重要。韋斯説,中國科學家要更多地參與國際大科學項目,並且在自己的大科學項目上也應該更多地與國際科學界互動。他坦言,目前意大利在各個科研領域都有很出色的團隊參與,並且有代表性的成果,這和意大利科學家在各個領域的積極參與有很大的關係。他坦言,中國在佈局下一步大科學項目時要慎重。宇宙學的觀測設備都很昂貴,投入鉅資就要得到良好的效果。
巴裏什與中國合作了幾十年,他建議中國在參與國際合作時,應該更多以科學為導向,當你決定運行一個大項目時,要更大程度地聽取科學家的建議。
韋斯説,1986年1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推動LIGO項目時,開了一個聽證會,把全世界的引力波組全叫來,每個組都對LIGO項目的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説提出一個合理的方案,最終由一個相近方向的委員會來論證美國的兩個探測器的建設方案。“雖然這個計劃以美國為主,但是論證過程卻是國際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