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長流不息,外灘光影不滅。海關大鐘敲響12下,趟過百年滄桑的上海,如常開啟新的一天。
1927年,也是初秋,這座重超6噸的大型鐘錶由英國運到上海,被送上了70多米高的海關大樓,成為繼倫敦大本鐘、莫斯科紅場大鐘之後的“世界第三”。駐足觀望吊裝奇觀的外灘行人、準備進入吳淞口的外國商船,仿佛都聽到了一個無聲的提醒:
上海,早已進入世界時間。但彼時,沒有人想到,這個時間中應有的中國內涵。
90年,78萬餘次整點報時,報時曲由《威斯敏斯特》換成了《東方紅》,時間勻速流淌,卻內藏曆史巨瀾。
2017年,被國際媒體稱為“站在世界地圖前召開”的中共十九大開幕,確定了中國新的歷史方位。會上提出的“新時代”,標注了一個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歷程,也賦予了一個民族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視野。
2018年,備受矚目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發佈,打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意見隨後推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也將在11月於此開幕。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成為這座交匯長江與太平洋的中國城市的新時代目標。
世界時間的鐘擺,擺向東方。
全球城市的迭代史,正進入上海時刻。
溯文化之源
2017年,紀錄片《上海記憶》在上海紀實頻道播出。片子中的講述者、英國歷史學家菲利普·肖特這樣開篇:
“往東,上海俯瞰著浩瀚無邊的太平洋;往北、往南、往西,則是廣闊無垠的華夏大地。”
是的,它處在一個被文明之手選中的位置,有人稱之為T字形地型,有人稱之為K字形地型。無論哪種解釋,都在描述這樣的場景:從唐古拉山脈而來的長江一路奔涌、縱貫中國,帶著整個華夏文明的力道,最終在這裡俯衝進入太平洋。從1843年開埠,上海就成為中華文明的入海口,深水港裏往來的是中外貨輪,吐納的是東西文化。
近代以降,這裡肇始了無數的“新”,中國第一盞煤氣路燈、第一部民用電話、第一張報紙、第一個有聲媒體、第一部中文版的《共産黨宣言》、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裡成就了無數的“最”,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中國産業工人數量最多的城市、遠東第一大都市;這裡解構了無數傳統,農耕文化、人文精神、江南情致、保守意識,與科學精神、契約意識、工業文明、擴張主義發生了深層碰撞;這裡又重新完成了文化的有機建構,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共同經歷了多元一體、守中化西的歷練,形成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大勢。
既有文化源頭,必有思想活水。
2007年5月,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召開,習近平同志對上海城市精神進行了新的提煉概括: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7月,他在對蘇浙兩省的學習考察後返滬,強調指出,上海“要立足國家戰略,站在全局高度,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更好地服務長三角地區、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要‘在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大有作為’”。
10年後的2017年全國兩會,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的習近平總書記向上海提出了“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要求。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報告中將包括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在內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中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點。以開明睿智的心胸追尋卓越城市的理想,上海市委市政府於今年出臺了《關於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深入落實總書記要求、率先服務國家戰略、重新進行全球角色定位的目標,共同熔鑄于“四大品牌”戰略當中。
為什麼是這“四大品牌”?
文化南北匯聚、東西激蕩造就的智慧與視野,隱藏在戰略的字裏行間——
將對標全球與差異競爭結合起來。
在全球城市迭代中出場的上海,要詮釋“卓越”,既面臨著傳統形成的共通性標準,也面臨著個性化的要求。全球城市一定是購物勝地、全球城市一定是文化中心,這個規則通行紐約與東京、貫穿于英倫城市群與五大湖城市群;而“服務”與“製造”協同融合,則凸顯了上海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的兩翼,是中國的方向,是上海的定義。
將拉長長板與補足短板結合起來。
中國的新時代與全球化的新動向相遇,上海拿什麼進行全球競爭?唯有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服務、製造、購物、文化是上海的傳統長板,但同時也內含更高標準下的“短”:製造面臨鳳凰涅槃,購物需要深化內涵,服務的能級與半徑限制著全球影響力的邊界。“四大品牌”既是全球卓越城市的支撐點,也提供了謀求突圍、尋求超越的突破點。
將城市發展與國家戰略結合起來。
未來國家的競爭,就是世界城市群的競爭——學界如是言,上海則如是行。“四大品牌”每一個都是上海戰略優勢構想落地的梯子,都是打通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的橋梁,更是國家戰略具體化的抓手。從“四大品牌”的4個首輪三年行動計劃、首批推出的43個專項行動中,人們很容易感受到一種上海視角:從全球與國家來透視城市自身。
這就是上海。
無怪乎學者這樣預測,未來的全球影響力城市,更有可能崛起于文明交匯點上。
立服務之基
一小時抗破壞的全球尖端安防,守護著明代青花和乾隆粉彩——浦東的璀璨燈火之下,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聯通著全世界最為知名的16家拍賣行,形成了藝術品交易拍賣、評估鑒定、金融保險的全産業鏈服務。
2013年此時,上海自貿區用18分鐘完成了掛牌儀式,接下來的五年,則不斷在用與時俱進的務實政策來詮釋這18分鐘的意義。對藝術品交易企業而言,這些政策意味著藝術品可以免除文廣局批文、在保稅區與境外自由流通,意味著通關時間降至原來的1/4,也意味著,上海開始與新加坡、瑞士這樣的國際藝術交易中心對標。
距此60多公里外,奉賢區六墩村正在進行另一種探索。流動人口數倍于本村村民的典型城郊村裏,安全圍欄圈起了正在施工的“創意産業綜合服務區”,改造中的民宅已經搭建了新的“龍骨”。未來,數十家創意産業企業總部將搬至這裡,改變一個村莊的基因。
這僅僅是奉賢區“農藝公園”規劃地圖中的一個點。在這個項目裏,奉賢改變了農村“擬城化”的治理視角,通過將現有耕地、水網、林地和民宅資源進一步生態化、景觀化、合理化,重塑鄉村主體性,正以另一種方式為鄉村振興寫上海文章。
一個關涉全球文化資源的配置,一個涉及鄉村的精細化治理。這兩者,在“四大品牌”的“上海服務”中,形成了統一的敘事。
服務。
歲尾年初,打響“四大品牌”的發展思路甫一推出,這兩個字就成了高光下的公共議題。“四大品牌”之間並非並列關係,而是“1+3”的格局,“上海服務”居於核心統領地位,指向的是中心城市的基礎功能。對全球資源的集聚與配置,對國家戰略的承接與落實,對區域發展的輻射與帶動,對社會治理的革新與探索,從這兩個字當中境界全出。
在全球尺度上找方向。
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上海金”,原油期貨的“上海油”,證券市場的“滬港通”,已經擁有了全球定價權;中國第一家跨境貿易電商平臺、中國第一家專業再保險經紀公司、第一家合資道路運輸公司等,已經在上海自貿區誕生。圍繞“上海服務”品牌,一批專項行動從今年拉開帷幕,更是精準聚焦了上海“制定標準”的能力,聚焦塑造在全球貿易投資、航運服務、創新網絡中的“樞紐”角色。
在國家大局中找位置。
證照分離、先進區後申報、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海自貿試驗區已有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推廣;配備衣食住行等基本服務與公共活動空間,形成15分鐘城市生活圈,上海率先示範了“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服務長江經濟帶、面向全球聯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與服務功能從東海之濱延伸開去,在中國地圖上劃出力透紙背的線條。
風從海上來。
2017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到上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向上海提出了“四個新作為”的要求,為上海的發展點明方向。面向未來,上海始終踐行“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面向世界,上海正在對標“亮明我國向世界全方位開放的鮮明態度”。以服務成就引領,東海海濱、黃浦江畔的大潮之聲,正是深度全球化時代中國與世界的共鳴。
新製造之維
大約十年前,有志於填報上海交通大學的高考生面臨一個選擇:該不該去剛剛組建一年的航空航天學院?他們聽説,這個學院的畢業生要去造“大飛機”。然而不乏親友相勸:畢業去造一個什麼“大飛機”?影兒都沒有的事兒。
2017年5月5日14時01分,C919大型客機在浦東機場首次起飛,78分鐘後,平穩著陸。國産大飛機從一個概念到淩雲而起,中國製造的高度被再一次刷新。
它的坐標格外清晰:中國上海。
置於世界地圖上,上海不過一個點,就是這個點,卻持續爆發出現代工業文明的力量。從手錶、鋼筆、自行車、縫紉機享譽全國,到如今的積體電路、智慧硬體、人工智能、航空發動機聞名世界,“上海製造”始終在中國與世界佔據位置。
有人疑惑,上海作為特大城市,第三産業在GDP中佔比已達七成左右,製造業是否還應居於重要地位?放眼世界,並非所有大城市都擁有雄厚的製造業,旅遊、消費、金融等,任一支點似乎都足以撐起一座流光溢彩的城市。
“製造業佔比以25%為底線”,這是上海的回答。當今時代,在新一輪全球城市競爭的跑道上,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逆全球化思想泛起的複雜局面下,“實體經濟”的分量被凸顯了出來。“上海製造”的意義,也在中國發展進程與世界經濟走向的雙重歷史趨勢下展現出來:
當前中國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中國必須要完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一躍。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必然要承擔為大國經濟轉型升級尋找路徑的使命,著力於重大核心關鍵技術和重大顛覆性技術,建設新興産業發展的策源地。
當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風險加劇,工業製造凝聚為新的全球發展共識,各國都在打造産業佈局全面的城市集群概念。上海,作為全球城市競爭新的入局者,必然要釋放更為強勁的發展動能,也要為城市文明新形態提供自己的詮釋。
“上海製造”,需要也必須成為卓越全球城市的題中之意。
困難不容小覷。如今,發達國家爭相推出自己的製造業戰略,發展中國家加快承接産業和資本轉移,對上海乃至中國的製造業形成了高端回流、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同時,上海作為一個超大城市,又承擔著發展與宜居的多重訴求,必須守住人口、土地、環境、安全四條底線。以6340平方公里的地理空間提高經濟密度、提高地均産出和人均産出,製造業如何打破競爭壓力、空間瓶頸?
高端、品質、智慧、綠色,這是上海給出的解題思路。“上海製造”,也由此呈現全新維度:
在鳳凰自行車、海鷗照相機、金星電視機、三槍內衣、大白兔奶糖等之外,又增添了“積體電路晶片研發”“大型客機機體數字化裝配”“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裝卸系統”等可以主導産業格局的核心技術,“上海製造”的名片悄然刷新;
隨著一批瞄準産業科技前沿的、國家級計量技術中心落戶上海,“上海製造”逐漸衍生出了可以定義産品的“上海標準”,實現了從生産産品到制定標準的進化;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上海參與國際市場程度的加深,上海正從製造業生産中心蛻變為一個世界級的生産要素控制中心,重塑了在全球範圍內資源調配的能力,正在培育“上海製造”的新優勢……
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
中國之有現代工業,始於上海;中國製造業的未來,呼喚上海。
興購物之盛
全球城市,必是購物天堂。
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無不如此。微觀層面,購物是個體生活品質的提升路徑;宏觀層面,購物是一座城市現代化成熟度的終端呈現,城市必須具備有創造財富的生産能力、承載起相對富裕的居民群體、涵養出追求格調的生活品位,購物才可能被定格為城市標簽。
大眾性與商業性,一直是理解上海社會生活的一個切入點。然而,當網絡購物成為時代景觀,當現代物流填平區域隔閡,當審美模式完成了從海外到國內、從大城市到小城鎮的貫通,“上海購物”,該如何彰顯其品牌特徵?
在陜西北路,中華老字號龍鳳旗袍店內人來人往,動輒以“萬”計價的旗袍,吸引了眾多目光,然而卻別無分店;在南京西路,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門口,無數年輕人爭相拍照,這座工坊是該系列全球第二家分店,面積卻是西雅圖總店的兩倍大;在石門一路,德國老牌廚具“雙立人”開設了店史上首家餐廳THE TWINS……越來越多的“第一”“唯一”,出現在上海街頭。
這也與上海大力推動“首店經濟”的邏輯相一致。2017年,在上海舉行全國首發活動的國際國內品牌達1265個,居全國之首;進入上海的“首店”達226家,佔全國比重近50%。國際品牌首次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往往會選擇上海,即將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又將把上海首發全球新品推向新的層次。“上海購物”,事實上已經嵌入了上海整體的城市語境,構成了城市生態的組成部分。諸多“全球首家”的入駐,傳遞了一種認知:精緻的商品,它的首次出現,理當在最能展現商業文明的城市。上海,本身就構成了品牌附加值的一部分。
這座城市之所以能承載起這樣的期待,背後是數量的支撐、服務的優化、文化的引領:
2017年,上海商品銷售總額超過10萬億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1萬億元;同時,上海國際高端品牌入住率達90%,零售商集聚度排名全球第三,老字號企業多達220余家;
以自貿試驗區3.0版建設為契機,上海正推動建立進口消費品境內外比價監測機制,引導國際消費品牌合理定價,爭取了諸多吸引消費回流的免稅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試;
上海著力打造時尚品牌、設計師、活動和媒體等對全球時尚潮流引領能力,以“要購物,到上海”為主題的上海購物節正成為國際消費城市建設的響亮名片,上海時裝周正繼巴黎、米蘭、紐約、倫敦時裝周之後,向著世界第五大時裝周穩步邁進……
如今的“上海購物”,不只是“購買”這一單一的經濟行為,而是對城市綜合品位的浸入式體驗。“上海購物”,也與“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文化”構成了有機聯繫的整體:製造提供了物質支撐,服務完善了制度環境,文化凸顯了品質內涵,它們共同以豐富的方式,回應甚至引領消費者從物質到精神的多重訴求。
曾經,上海收穫了“十里洋場”“東方巴黎”的讚譽,但這種説法,不能脫離將上海置於西方城市鏡像的位置。現在,以卓越的全球城市為目標,上海正在打造自己的獨特商業文明標識,建立自己的標準、形成自己的腔調,重塑自身在全球城市競逐中的主體性。
曾經,上海被定位為“世界的上海”“遠東第一個大都市”,但這種與全球的互動,始終擺脫不了受動者、被動者的身份。現在,當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發廣泛共識,民族復興潮流與全球發展大勢的交匯點上,上海的出場已經有了全新的意義。
也許可以換句話説——
曾經,上海把中國引入世界;現在,要把世界帶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