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廟前 上海交響樂團向世界傳遞中國強音

2018-10-11 10:28:0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天地間,太廟前,上海交響樂團向世界傳遞中國強音 牽手世界第一古典音樂廠牌奏響中西方經典作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

太廟音樂會現場,來自全球的古典音樂唱片公司、經紀公司、音樂界人士及千余名觀眾,共同見證了這一音樂盛舉。(上海交響樂團供圖)

  10月10日,夜晚的勞動人民工人文化宮(即紫禁城太廟)盛張燈火,樂聲迴旋。這座有近600年曆史的古老建築與西方古典音樂碰撞叩蕩,迎來由上海交響樂團與世界第一古典廠牌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G)合作舉辦的大型古典音樂會暨DG120週年慶典啟幕儀式。

  隨著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在享殿廣場上銀棒輕揮,以中國作品 《良宵》開場的音樂會正式拉開帷幕,之後更有全球知名的音樂家們輪番獻演:小提琴家馬裡·薩穆埃爾森、鋼琴家丹尼爾·特裏福諾夫,分別在上半場帶來馬裡斯·裏希特的《11月》及拉赫瑪尼諾夫的 《第二鋼琴協奏曲》。下半場,剛在2018俄羅斯世界盃開幕式上驚艷亮相的女高音阿依達·加裏芙琳娜,聯袂男高音托比·斯賓斯、男中音魯多維·特耶,與維也納歌唱學院及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團搭檔,唱響史詩巨制 《布蘭詩歌》。

  這場中西合璧的音樂會不但連接起了古典音樂的過去與現在,而且于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展開了一場跨文化對話,更是中國音樂走出去的一場宏大前奏。

  牽手東西方,“用音樂超越文明隔閡”

  “《布蘭詩歌》整整一個小時的演出轉瞬即逝,已經震撼到完全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有觀眾意猶未盡地感嘆。《布蘭詩歌》的歌詞出自13世紀巴伐利亞修道院發現的手稿,甚至略早于15世紀建成的紫禁城和太廟。即便古老,《布蘭詩歌》中盪氣迴腸的音樂依然穿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區隔,帶給今天的中國觀眾以震撼。而以音樂為紐帶的文化交流與互動正是此次音樂會的主題。

  “音樂可以超越文明隔閡,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是我們此次合作的主題。”DG總裁克萊門斯·特勞特曼博士在音樂會開場説道:“DG120週年在北京太廟舉行音樂會,由一位中國指揮大師、一支中國樂團以及來自中國的童聲合唱團,聯手法國、挪威、俄羅斯、英國、奧地利的獨奏獨唱家們及合唱團,來共同演繹中國、英國、德國和俄羅斯的音樂作品,正是對這一主題很好的詮釋。”

  特勞特曼還補充道,此次上交樂團與DG的牽手,正是新時代東西方文明親近了解、交融碰撞的結果:“其實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上海就已經是DG在全亞洲的樞紐,這座城市充滿活力,連接著東西方文明。而交由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上海交響樂團來開啟DG120週年全球慶典的序幕,則更意義非凡。”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古典音樂環境

  古典音樂起源於西方,但近20年來,中國古典音樂異軍突起,正以引人矚目的姿態匯入世界古典音樂的長流,中國古典音樂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和日趨成熟的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受到國際樂壇的關注。

  今年6月,DG正式宣佈簽約余隆及其麾下的上海交響樂團——這使余隆成了DG旗下簽約的第一位中國指揮家,而上海交響樂團也成為了第一支簽約DG並向全球發行唱片的中國樂團。

  “中國擁有目前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古典音樂環境,而余隆和上海交響樂團分別是其中最成功也極具啟發力的音樂家和音樂機構。他們在過去的10年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反映在他們備受矚目的國際合作和樂團巡演安排上,包括去年的琉森音樂節首秀。與DG的合作將有利於上交和余隆取得更多的國際關注,也有利於提升DG在中國的形象。”特勞特曼表示,中國音樂文化與國際舞臺已達成雙向需要。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古典唱片廠牌,DG已是音樂高品質的代名詞,其120年的發展歷史幾乎見證了古典樂壇百年來所有重要人物,理查德·施特勞斯、富特文格勒、卡拉揚等一系列樂迷心中 “大神”級的藝術大師均在DG錄製發行了人生的重要唱片。加入DG黃標目錄是所有職業樂團夢寐以求的目標,這意味著可以與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倫敦愛樂等一系列世界頂級樂團共享同樣的發行宣傳渠道。

  據悉,2019年至2021年,每年將由DG在全球範圍內發行一張由余隆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奏的唱片,DG線上資料庫也將同步發行上海交響樂團各個歷史時期的經典錄音。值得一提的是,2020和2021年發行的唱片也將以保留一首中國原創曲目、一首西方曲目的形式,最大效度的利用DG的優勢口碑和平臺,借力助跑,使中國原創作品更快更遠的走入國際視野,走入世界樂迷心中。

  “唱片裏的中國優秀作曲家的原創音樂將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余隆説, “加入DG大家庭,黃標加持,憑藉其高品質的全球發行渠道,讓中國聲音傳得更遠更有辨識度。”

  著名樂評人王紀宴也在音樂會後驚喜地談到:“如今我們有了中國的指揮、樂團與世界最頂尖唱片公司的合作,這是中國的音樂文化走向強大的一個標誌,對音樂從業者是一大振奮。”

  (本報北京 10月 10日專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