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地氣”才能“弘揚正氣”。業界認為,小劇種不僅要傳承好劇種的本體藝術,與本土觀眾血肉相連,同樣也要與時代同行,把劇種藝術中具有當代價值的加以發展和深化。只有用當代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表達,才能唱進觀眾心裏,弘揚社會正氣
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共同主辦的2018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過去活躍在田間地頭的基層劇團、稀有劇種在北京的集結,刷新了地方戲藝術的文化標識度。而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演出的32台大戲中有26台現代戲,超過八成。其中,一批聚焦反腐、國寶守護、改革開放社會變遷等現實題材的創作,不僅用真人真事感染著觀眾,同樣也引發業界對小劇種在現實題材創作上的思考。
“接通地氣”才能“弘揚正氣”。業界認為,小劇種不僅要傳承好劇種的本體藝術,與本土觀眾血肉相連,同樣也要與時代同行,把劇種藝術中具有當代價值的加以發展和深化。只有用當代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表達,才能唱進觀眾心裏,弘揚社會正氣。
現實題材有了撲面而來的泥土芬芳
河北的北路梆子、黑龍江的龍江劇、廣西的彩調劇、重慶的梁山燈戲……會演中出現的小劇種,不必説是觀眾沒聽過,就連不少業界專家也是頭一次觀摩。近些年,隨著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與當地政府的扶植,一些紮根農村基層的稀有劇種院團主體力量被充分激活,為當地百姓創作出一批現實題材新作。
茂腔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很多人連劇種名字都很陌生,可提到作家莫言的家鄉山東高密,不少觀眾從《紅高粱》等作品中窺知一二。作為活躍于諸城、高密等山東半島地區的小劇種,茂腔其實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高密百姓流傳著:“茂腔一唱餅子貼到鍋臺上,鋤頭鋤到莊稼上,花針扎到指頭上”,足見劇種與老百姓生活聯繫之緊密。
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感染力與生命力的劇種,在表現反腐題材時呈現出不一樣的情感視角。諸城舜龍藝術團排演的茂腔 《失卻的銀婚》中, “姐兒房中啊繡呀就荷得兒包拉哈伊,手拿著那鋼針兒輕聲描兒描……”腐敗官員前妻吟唱山東民謠 《繡荷包》的段落給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景俊美留下深刻印象。把“鄉音”融入故事,規避了高高在上的説教感,充滿生活氣息。
此次會演的開幕戲婺劇 《雞毛飛上天》則選擇了義烏人再熟悉不過的 “雞毛換糖”故事,以一位義烏商人的成長歷程,折射出改革開放數十年間社會變遷帶給普通人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難得的是,劇目回歸 “情義”二字,展現義烏商人在變革中謀求發展不忘道德情義的堅守。
現實題材也成了小劇種刷新認知的突破口
小劇種為現實題材帶來新的視角與鄉土風韻的同時,現實題材創作也成為一些劇種的突破口。
江蘇省蘇州市蘇劇傳習保護中心選擇把現實題材的《國鼎魂》作為建團伊始的第一部戲,此次進京參與會演前已演出20多場。之所以選擇現實題材作為“開臺大戲”,蘇州市蘇劇傳習保護中心主任王芳表示,就是希望在蘇劇“冷落”多時後,用當代平凡女性用盡一生守護國寶這樣的感人故事,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蘇劇不僅能演傳統戲,也能演現代戲,演出發生在當代、平凡而偉大的真實故事。
原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蘇劇與崑曲共存于江蘇省蘇昆劇團一個劇團,兩種藝術互相依傍,有藝術發展 “以昆養蘇”、市場上 “以蘇養昆”的説法。一度面臨生存危機的崑曲如今迎來大好時光,相較而言蘇劇顯得有些落寞。所以劇團希望以講述蘇州真人真事的新創作品重回觀眾視野,刷新認知。王芳説: “雖受到崑曲藝術的影響,也曾排演不少歷史題材作品,但有著300多年曆史的蘇劇屬於‘灘簧體系’,其實也有很多呈現現代戲的手法。”
“唱山歌哎,這邊唱來那邊和”,家喻戶曉的旋律出自彩調電影 《劉三姐》。如今這個具有濃烈民族特色與民間色彩的劇種,沿襲 《劉三姐》的創作傳統,活躍于現代戲的舞臺。
去年來滬參與上海小劇場戲曲節展演的彩調劇 《空村》,這一次又出現在會演中。囿于基層院團的創作人才資源和劇種藝術豐富性,該劇在藝術表現上還有提高空間。不過,其聚焦留守村官,以基層幹部視角展現精準扶貧為鄉村帶來的變化,用出走村民的回歸揭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不少人眼前一亮。景俊美説:“不同於擅演歷史正劇的大劇種,彩調這樣擅演詼諧幽默的所謂 ‘三小戲’劇種,其實可以成為重要的現實題材。”此次除了 《空村》外,廣西還有《全家福》 《追夢》等多部小戲集結亮相會演,這些聚焦當代鄉村的故事提升了劇種的標識度。
以現實題材接通地氣的同時,創作應擺脫 “浮躁之氣”。編劇李莉近幾年先後完成上黨梆子 《太行娘親》 《國鼎魂》 《一號機密》等多部涉及不同劇種的現實題材作品,切身體會到傳統戲曲在現實題材創作中的熱潮。她説: “當今時代有數不清的英雄人物、感人故事值得書寫,但只有創作者紮根生活深入挖掘,才能找到真正的創作衝動與情感共鳴,推出與劇種自身藝術特質相適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