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市民審美素養 滬上美術館積極探索美育方式

2018-10-17 09:11:4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美育不只是辦一場展覽那麼簡單

  如今,美術館紛紛把公共教育職能作為自身重要職能。近日,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發佈了《關於運用重要時間節點進一步做好本市美術館市民美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美術館進一步提升市民審美素養和美育認知水準,不斷擴大“1+16”美術館市民共享計劃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美育是公共教育嗎?美術館和美育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美育是美術館的目的

  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裏,中華藝術宮每天的活動表都排得滿滿噹噹,多個展覽和18場公共教育活動全面鋪開,給10多萬名觀眾帶來豐富多彩的美術館體驗。據市文廣影視局統計,國慶長假期間,共有33.8萬名觀眾走進美術館,欣賞101場展覽,參與103場公共教育活動,觀眾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近60%。

  做好美育工作是否只要多策劃一些公共教育活動就可以了?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説,審美教育不只是對應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展覽、研究也包括在內。“美育的基礎是研究和傳播,通過展覽展出好的作品,設計好的展陳方式,都是美育。美術館所有工作都涵蓋在內。”

  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阮竣認為,通常意義上的美術館公共教育活動是依託于館內展覽策劃的配套活動,但美育工作需要在形式上有所創新。劉海粟美術館打算在本季度開展夜場活動,時間從晚上7時半到9時半,或是針對青年白領人群做藝術、設計相關的趣味分享,或是從畫庫中提取一件畫作,請一兩位藝術家分享畫作背後的故事,用“快閃”方式做小型展覽。這些新的拓展和改變,都是發揮美術館美育功能的重要方式。

  “美育是美術館的目的。設立美術館,就是要把優秀作品傳遞給大眾,讓大眾從中獲得精神文化和美的享受。”李磊説。

  美術館“主動出擊”進入社區

  隨著文教結合逐步推進,在上海,去美術館上美術課已不是新鮮事。但與此同時,上海有大量新建的基礎文化設施,如社區文化中心、圖書館等,儘管有良好的硬體條件,卻缺乏優質內容。能否發揮美術館特性,主動出擊,讓藝術服務走出美術館,走進學校、街區和商區?滬上眾多美術館也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以各種方式將美育送到市民身邊。

  據透露,劉海粟美術館正醞釀粟上海·社區美術館計劃,將於今年11月在愚園路開出一家300平方米的美術館。展館空間由建築師張海翱設計,包括潑墨廊道、臺階式書吧、裝置彩帶、觀影互動區、可移動式書畫展覽、休閒洽談區以及臨展雕塑區等。“這一空間的目標群體就是社區居民,我們打算用公共藝術激活社區,在這個空間裏不斷生發藝術活動和藝術實踐。除了邀請藝術家向居民分享藝術外,也會邀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文學家等對社區的文化歷史積澱和傳承做一些闡發。”阮竣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