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明察秋毫的“社區大腦”逐步推廣

2018-11-06 09:17:4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以石庫門建築為特色的上海新天地,吸引大量海內外遊客前往遊覽。漫步此間,仿佛時光倒流。楊衛民 攝

  上海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百姓生活也變得更溫馨、更智慧。這從外到內的變化離不開“精細”二字。

  現階段,如何推進精細化管理就是一道城市治理的新考題。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準,上海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使這座城市更有溫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

  不同燈光視角展濱江風情

  黃陂北路從武勝路到威海路段,位於人民廣場核心區域,緊鄰上海大劇院。過去想在這個角度與上海大劇院合影,畫面總是被電線桿、架空線切割。最近,這一路段不僅消除了架空線“黑色污染”,路桿也減少82%。有關部門還想出新路桿空間“留白”、主機殼“隱形”等多種精細化施工方案。

  今年3月,上海啟動架空線入地及合桿整治工程,截至上月底已完成99公里,距今年100公里的整治目標“觸手可及”。

  去年底,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開放;今年,又對黃浦江兩岸景觀燈光提升改造。陸家嘴高樓群成了琉璃世界,外灘老建築燈光會“跳舞”,北外灘似江南水墨畫,楊浦濱江工業銹帶“亮”了,而西岸則盡顯科技之美。

  如何讓兩岸夜色美景“有氣勢有氣質有故事”?背後是對細節的拿捏。楊浦濱江設計三種燈光視角,無論遊客站在哪個位置,都能看到不同夜景。外灘老建築的夜景燈,改用高顯色的LED燈,透光亮度、配光角度等都有講究,還原了老建築的本真美。

  對優化細節的執著,造就了上海城市面貌的獨特氣質。今年,上海發佈加強城市管理精細化“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13項重點任務和42個實施項目,展現“繡花功夫”,創建富有上海特色的美麗街區、美麗家園和美麗鄉村。

  微更新讓舊空間煥發活力

  隨著城市管理的觸角往社區生活延伸,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居民樓煥發活力。

  靜安聞喜路上的彭三小區是老工人新村,小區探索“拆落地”改造,居民暫時搬離,在原址拆除老房重建新房。今年3月,“拆落地”改造第四期完成,回搬的居民眼前一亮:高層建築、帶電梯、廚衛獨用,小區內健身步道、中心花園、地下車庫一樣都不少,與新建商品房小區沒有太大差別。上海通過“留改拆”並舉,綜合推進各類舊住房修繕改造,從而深化城市有機更新,進一步改善市民群眾居住條件。

  既留住城市文脈,又讓居住其中的老百姓生活妥帖,需要精益求精的智慧和情懷。在上海,一個由政府部門、學者、專業機構、企業和居民共同參與打造的計劃——“城市空間微更新計劃”,每年在上海選取十幾個點位,從小區廣場到街角小公園,用充滿創意的小修小補,讓老舊空間煥發生機。

  精細化需要智慧化“大腦”

  保證城市有序運行的那根“繡花針”,不但作用在人們看得見的地方,還藏在看不見的背後。

  今夏,一個月內4個颱風接踵而至,東海之濱的臨港新城每次都首當其衝,卻一次次經受住風雨襲擊,這得益於臨港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大量投入。

  當精細化管理髮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單依靠人力的大量投入,更需要智慧化“大腦”。楊浦控江路街道,一個街道裝了上萬個感測器。居民樓長出“鼻子”,嗅到局部有煙霧就會報警;靜安南京西路沿街每個垃圾桶都安裝拳頭大小的感測器,“通知”環衛工人及時清理;陽曲路上的臨汾路街道辦公大樓內,滿墻螢幕數字在跳動,這是街道“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臺。地圖上一個紅點閃動,原來是“汾西路216弄1號人行道上,窨井蓋長時間移位。”監控人員立即通知街面巡查員查看。

  在城市治理中,人很難做到疏而不漏、無縫對接。如窨井蓋是否蓋好、是誰在高空拋物、哪些跨門營業商家在“躲貓貓”等。目前,臨汾路街道的“社區大腦”在非機動車停放管理、電梯監測、獨居老人生命體徵監測、人員高密集信息警報、河道監控等20幾個公共應用場景發揮著作用。

  明察秋毫、心細如發的“社區大腦”正在上海逐步推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