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建共管共治重心下移社區,著力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上海:跑贏城市治理“最後一公里”
圖説:汶水東路的東方公寓是虹口區首批加裝電梯的老小區。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圖説:普陀區石泉街道品尊國際社區居委會的居民正使用“雲平臺”辦理事務。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叮囑大家,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就在社區。社區是黨委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要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老百姓心裏有桿秤。我們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中。
這對推動上海深化社會治理創新,進一步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著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上海正按照總書記指明的前進方向,用衝刺的勁頭和精神,跑贏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
告別“水漫金山”
小區宜居了
今年國慶長假,居住在靜安區彭浦鎮海鷹小區老公房底樓的七旬老人蔣老伯,每天都要到小區3處景觀花園裏健身,還邀請來家作客的親友參觀小區環境。原來,經過區、鎮兩級政府歷時多年的“美麗家園”“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是小區的環境越來越美,而且最近還徹底告別了雨天路面積水、底樓住戶家裏“水漫金山”的日子。
“問一下小區3000余位居民,幾乎人人都會稱讚居住環境的變化!”海鷹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麗芬告訴記者。據介紹,經過“海綿城市”建設,過去逢雨即積水的小區,今年夏天3次面對颱風來襲,卻沒有出現一處積水的地方。困擾居民多年的小區基礎設施老化、房屋滲漏無人維修、違法建築無人治理、公共綠地被圈為種菜地和養雞場、監控等治安防範措施缺失等煩惱事,都一去不復返了。
2015年上半年,原閘北、原靜安區委、區政府把改善老舊小區居民生活環境,作為基層工作的重要內容,率先在全市開展“美麗家園”建設。原閘北區以393個多高層居住小區為重點,原靜安以老舊里弄的直管公房為重點,著重解決老百姓房屋結構年久失修、如廁難等。
“撤二建一”後,“美麗家園”建設成為新靜安區政府的一號實事工程,他們精細謀劃、精準發力,用3年時間完成了第一輪建設任務,取得了“三全三增強”的階段性成效:“三全”即實現了785個小區全覆蓋、上下表裏修繕全方位、各類改造項目1150余萬平方米全要素;“三增強”就是物業管理水準持續增強、區內整體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從2016年起,靜安區又啟動了“美麗城區”建設,“十三五”期間,對全區246條道路沿線進行全方位美化、優化和亮化,改善城區環境品質。目前,“美麗家園”已成為靜安城區精細化管理享譽全市乃至全國的名片、品牌和典範。2015年,直管公房全項目修繕榮獲住建部“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2016年-2017年,靜安連續兩年獲得全市住宅小區綜合治理工作考評、群眾滿意度測評和居住物業管理行業公眾滿意度測評“三個大滿貫”。
今年,靜安區投入10億元,實施舊住房綜合改造300余萬平方米,涉及110多個小區79個項目。為了解決“懸空老人”的上下樓難題,華怡園小區試點探索“業主自籌+政府補貼”方式,為多層住宅加裝電梯。近3年來,靜安區持續推進19個小區的31部電梯加裝工作,圓了很多老年居民的“電梯夢”。
據區房管局介紹,到2020年,靜安將實現幾大目標:全區完成各類舊住房修繕改造420萬平方米;全面完成排查發現的15.1萬平方米一般損壞老舊住房的安全隱患處置;新建52個既有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推進住宅小區安防監控系統改造更新;開展高層住宅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等。
“兩美”建設經驗也在上海全市得到推廣,全市範圍開展了建設“美麗家園”“美麗街區”和“美麗鄉村”活動。
啟用“智慧大腦”
救助及時了
腿腳不便的獨居老人在家中突發事故、孩童跌入偏僻處打開的窨井、身處老舊小區的電梯運行中突然停下……老百姓遇到的這些揪心事,如何才能及時獲得救援幫助?
基於物聯網智慧應用技術,普陀區今年已構建起一個“智聯普陀城市大腦”政府智慧管理服務平臺,這是上海首個區級“智慧大腦”,三級平臺提供實時上報、態勢感知、事件預警、事態監控、決策調度、智慧派單等功能模組,輔助相關責任單位和一線人員精準發現、快速反應、高效處置突發事件,將極大提升普陀城區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水準,構建未來城市管理新模式。
這一智慧平臺,旨在用“神經元”全方位感知、發現問題,用“大腦”判斷問題,並用智慧化手段解決問題:加速度探測感測器能採集到電梯衝頂、蹲底、非平層停車等故障,並可判斷是否有人員被困;傾角探測感測器,能回傳廣告牌和馬路標識牌的傾角信息,將高空墜物的危險消滅在萌芽中。
如“智聯普陀”為獨居老人配備了紅外探測感測器,若老人在系統設置時間內未被監測到屋內活動跡象,平臺會報警並第一時間將信息同步發送至其法定監護人及社區管理、服務人員,按流程,監護人是第一處置主體;若其不能及時趕到或及時處置,在徵得其同意情況下,社區工作者會進一步跟進處置,確保老人得到及時救助。處置狀態會在系統中實時顯現。
普陀區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的楊聯中告訴記者,該區已使用近30種感測器,涵蓋公安、消防、民防、市場監督、衛生、建管、民政、綠容等各專業條線,以滿足消防安全、用電安全、電梯運行狀態監測、獨居老人服務、垃圾處置、水質監測等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多維度需求。首期打造的45個應用類型,10萬個點位已鋪設完成。
而靜安區臨汾路街道打造的“社區大腦”聯合指揮中心,24小時不間斷運行,覆蓋網格中心、綜治中心、應急中心、物管中心、民生保障中心等5個中心職能領域;並把公安、城管、房管、市容等執法力量整合集中辦公,實現一個口子匯集、一個口子派單、一個口子跟蹤、一個口子考核、一個口子督辦、一個口子指揮。在居民區做實“入戶走訪”,與黨員幹部“兩學一做”常態化長效化群眾工作機制相結合,依託手機終端,隨機推送任務、嚴格量化要求、實時進行排名、定期通報情況。同時,打破“圍墻內外”界限,將走訪範圍從3萬戶家庭向840個沿街商戶單位延伸,確保走訪聯繫全覆蓋,實時動態數據精準化。
臨汾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楊景明介紹,“社區大腦”聯合指揮中心試運行以來,已接受自動報警600余次,化解了16次可能危及居民生命財産安全的隱患事故。如為保障小區生命通道暢通安裝的地磁感應,若有車輛停放5分鐘以上,小區保安就會接到警報,及時查看移除車輛。
辦事“不用見面”
跑腿減少了
居委會辦事效率高,居民直接得益。今年,虹口區發佈了居委會工作“全崗通”2.0版,該區的213個居委會實現網上“不見面辦事、零距離服務”,向居民承諾到居委會辦事“最多跑一次”。
今年4月起,虹口區各居委會對包括老夥伴計劃項目、貧困家庭幫困補貼等61個政務類服務事項,實現在線諮詢辦理,對家電維修、家政服務等41個生活類服務事項,實現信息資源在線查詢派送。
“隨著社會治理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需要對‘全崗通’工作內容和要求不斷改進。2017年,全區213個居委會受理居民辦事、服務事項共計超過37萬件。許多在職居民存在辦事不方便等問題。通過數據分析,結合大調研走訪反饋,我們梳理居民需求比較集中的事項,形成了‘不見面辦事、零距離服務’兩份清單。”虹口區民政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推行“全崗通”後,85.56%的居民遇到困難會向居委會尋求幫助;95.80%知曉“全崗通”的居民認為“全崗通”能較好地解決問題。
小區停車難早已不是老舊小區獨有的難題,一些次新小區停車位也日趨緊張。寶山區新城尚景小區停車矛盾突出,有必要進行整體改造,而這需要2/3以上的居民同意。可小區內3/4的居民為“上班族”,白天根本見不到人。
淞南派出所決定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溝通。而這個網絡平臺,就是寶山社區通平臺,在這個平臺內,有居委會、物業公司、業委會以及90%以上該小區內實名認證的常住居民。
從今年5月起,社區民警會同居委會、物業除了傳統的上門走訪採集意見,還在社區通平臺內發佈了《新城尚景停車位改(擴)建施工方案》,公開徵詢意見。不少白天見不到面的居民紛紛暢所欲言,並在線簽收。僅一個月,小區停車位改造工程方案就獲得了90.3%小區居民的同意。8月改造完成後至今,該小區因停車糾紛引發的110警情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