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衛生健康委近日發佈最新數據稱:通過連續三年市政府實事項目的實施,全市新增急救分站32個。目前,全市急救分站總數達164個,覆蓋16個區。全市有救護車907輛,年出車81萬次,平均反應時間13.8分鐘。上海已構建全國規模最大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
採訪對象供圖
伴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上海院前急救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出臺《關於深化本市院前急救體系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及5個配套實施意見(簡稱“1+5”文件),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做好頂層設計,健全急救網絡,優化運行模式,強化隊伍建設,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水準。
據市衛生健康委介紹,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是市級統籌、統一規劃,包括統一指揮調度、統一管理考核、統一建設標準: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分站結合城市醫療衛生用地優先設置,合理確定院前急救服務設施網絡規劃,並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的衛生設施專項規劃。通過連續三年實施“市政府實事項目”,針對全市範圍的急救“空白點”,持續加強急救網絡布點。
預計至2020年,上海新建急救分站將達50個。而在健全急救網絡的同時,上海優化運行模式,進一步為急救“提速”——完善分類救護服務,在院前急救體系內部建立相對獨立的非急救業務運營模式,為急救業務的分級救治騰出空間,提升急救服務效能。今年4月,上海開通“962120”康復出院熱線,截至目前服務約3萬人次。
如今,通過加強院前急救基礎設施、車輛裝備、信息化等建設,“120”與全市多家三甲醫院建立聯動機制,探索將救護車上心電圖等患者生命體徵數據同步傳輸至醫院,實現院前院內智慧化銜接,精確把握黃金救治時間,為更多生命爭分奪秒。
目前上海院前急救一線從業人員約2800多名,人才隊伍建設是推動急救體系發展的關鍵環節。市衛生健康委介紹,上海實施人員分級分類科學管理,優化人員結構和配置標準,科學合理設置崗位等級,並建立符合院前急救工作特點的收入分配機制,體現“按業績取酬、優績優酬”,績效工資分配與職務、職稱脫鉤。通過績效調整,一線急救醫師待遇水準明顯提高。
“以前,急救醫生在人們眼中就是搬運工。可這些年來,我們的設備、理念、技能越來越先進,社會對我們的了解也不斷深入——‘120’醫生不是搬運工,而是可以做很多救治病人的事。”120醫生姚明説,“當我們這一代‘老急救人’退休後,希望有越來越多更優秀的新鮮血液加入。有一支穩定的急救隊伍,才能讓急救事業發展得更好。”
據了解,上海穩步推進院前急救醫師定向培養工作的同時,也正在健全院前院內聯動的急救人才培養制度,完善臨床醫學院校教育與院前急救醫師規範化培訓模式,同時加強在職人員繼續教育,讓急救力量可以源源不斷。
市衛生健康委表示,上海將進一步完善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力爭通過明後兩年努力,達到“急救站點平均服務半徑≤3.5公里、急救車輛數量每3萬人1輛、急救平均反應時間≤12分鐘”的目標,讓上海院前急救實現“全國服務量最大、服務半徑最短、反應時間最快”,有效保障這座特大型國際城市的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