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實驗”紮根課堂推動優質均衡

2018-12-03 08:51:1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上世紀70年代末,青浦數學教學從全市最低水準起步,通過數學教學改革率先摸索出一條大面積提高教學品質的有效途徑。不到10年,青浦數學教學品質從全市最低點上升到全市前列;2007年的第二次數學教學大樣本調查顯示,相比17年前,課堂教學實效大大提高,但學生探究與創造能力依然徘徊不前;直至今年5月,青浦再次對全區八年級學生測試結果顯示:學生高階思維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有明顯進步。

  “青浦實驗”走過40年,3次大樣本能力測試的教學求索,80余萬個標準數據背後,到底有何“秘密”?

  從“教”的課堂轉變為“學”的學堂

  青浦實驗中學學生徐向東,看到媽媽吃力地拿著長毛刷清潔鞋內污垢,萌發奇思妙想:能否發明一種新鞋,可以輕易把鞋底翻出來,便於清洗?在學校小發明室裏,他畫圖紙、買材料、做模型,經過一個多月反復試驗,一款帶有履帶式鞋底的鞋子成型。“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引發創新意識,激發動手熱情,這是課程建設的要義。”青浦實驗中學校長劉明説。

  青浦實驗中學,因為有著“實驗”二字,與“青浦實驗”相伴相長。上世紀90年代,在首屆上海市教育功臣、市教科院原副院長顧泠沅的指導下,學校對學科課程教學形態進行大膽改革,確立“活動——發展”的課程教學新格局,形成了學科、專題、綜合三類活動課程。近年來,學校課程百花齊放,根據社會熱點、學生需求、教師人才等,新增體育類的“馬球機器人”“水上項目”、藝術類的“音樂劇”“茶藝”“十字繡”、科技類的“現代農業種植土壤酸鹼性與植物生長”“3D列印”“創客訓練”等課程。

  如何從學生輕負擔、教學高效益的角度,將“教”的課堂轉變成“學”的學堂?學校教師自編自創的《學程手冊》,成為學生開展學科學習之外的第二本“教材”。教育實驗中,鼓勵教師在磨課、説課、上課、聽課、評課五過程中下功夫。

  青浦高級中學一年一度的校園創新大賽,近日向全校學生徵集創新創意作品。一位同學説:“並不在意獲獎,而是獲得磨煉的機會。”學校微電影社團學生王語軒經歷時間最長的旅程——坐34小時的綠皮火車,再轉乘8個半小時的長途汽車,來到青海果洛雪山腳下拍攝微電影《阿尼瑪卿》,獲高中生微電影大賽一等獎。“經過‘青浦實驗’的浸潤,學校以磨煉教育培養人,讓每個學生在磨煉中成長、成人、成才。”校長陸康其説,通過構建“三思課堂”,鼓勵學生勤思、善思、奇思,個別平時在課堂上懶於動腦的學生,在老師正確引導下,也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考上理想大學。

  不片面追求升學率堅持面向全體學生

  “青浦實驗”的可貴之處,在於不片面追求升學率,堅持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大面積提高教育品質,不搞加班加點、題海戰術,也不只抓畢業班,堅持讓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學習。

  重固中學是一所農村學校,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為了突破學生高層次思維等重點指標,新課堂實驗在數學組先行研究,為學生“私人定制”學習單,引導教師關注學生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為學而教、少教多學、鼓勵挑戰性學習’的數學組新課堂實驗有效做法,還推廣至語文、英語、理化、政治、體育等其他多門學科。”重固中學校長宋偉倩説。

  “校園樓梯的安全坡度設計”“考場中的電子波屏蔽儀的工作原理”“古人對雨水的合理利用”……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科學研究經歷,青浦一中總共開發了近200門生態領域特色課程,展開300多個生態領域研究性課題研究。各種圍繞綠色生態的奇思妙想,在學生中迸發。在氣象局,同學們與氣象專家對話交流;在練塘的有機生態農場,學生親近自然、觀察各種農作物,將秧苗帶回學校培植;在界涇港的居民區,學生向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演示……學生運用生物、化學、地理、物理等學科知識,科學解釋身邊的生態問題,在社會參與中不斷提升生態知識。

  如何主動尋找生活中各種好聲音?在自然界,幼兒傾聽秋天落葉飄零、雨點滴落的聲音;在家裏,孩子尋找廚房裏碗筷發出的聲音……“尋找好聲音的過程中,鼓勵幼兒自主發現,樂於探索,敢於表達。”佳佳幼兒園園長徐秀清坦言,辦好幼兒園不是一句空話,傳承青浦實驗,10年間走出一條辦園新路。幼兒園利用節日活動、民間遊戲等,讓學校成為“師幼共生”的最佳場所。

  教得紮實學得有效師資是關鍵

  從大面積提高教學品質,到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青浦教育始終關注每一個學生、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40年來,青浦實驗人經過努力,不僅推動青浦教改,也為全面提升教育教學品質提供可借鑒、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

  百年老校青浦區實驗小學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現有實驗小學、豫英小學、禦瀾灣學校3所學校。近年來,青年教師人數劇增,全校30歲以下青年教師佔教師總數1/3。面對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如何在學科中讓教師立足,在實踐中讓教師錘鍊?青浦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發揮各校區學科優勢,成立了由學科組長和骨幹教師組成的“教學診斷小組”,與青年教師面對面專業對話,共同分析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

  從精準教,到精彩學;教得紮實,學得有效。於麗虹老師的“朱家角古鎮文化探究之旅”一課上,鼓勵學生創編情景劇,加深鄉土課程學習。學校提倡教師關注情景教學與探究體驗,提高現代課堂教學的參與和互動,還整理出課堂教學激勵性評價用語推薦101句。教師發展的成就感,來自於學生成長的獲得感。教育改革需要教師,更需要培養懂教育的教師。張星星老師數年如一日,每天中午拍攝學生吃午飯的視頻,發到家長微信群。簡簡單單的一頓午餐,讓家長信任學校,家校溝通更順暢。

  如何傳承創新“青浦實驗”?每天一篇教學日記,堅持寫了40年,74歲的顧泠沅手裏有170本日記,記載了他對教學的觀察與思考,“基礎教育是一項靜水流深的事業,需要一種咬住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守正創新,繼往開來,“青浦實驗”的精神代代傳承,推動上海教育不斷追求卓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