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課堂教學像學游泳,老師演示一下技巧,讓學生自己在水裏撲騰,學得好的孩子自己很快就能遊得很好,但也有很多普通的孩子卻怎麼都學不會;中國的課堂教學像打乒乓球,老師先拋出一個問題,學生思考、嘗試,把結果反饋給老師,老師再層層深化,拋出下一個問題,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掌握。”
昨天,幾位英國數學老師在萬航渡路小學現場觀摩了上海同行的課堂教學,發出了由衷的感慨。這兩周來,86位英國優秀數學老師陸續走進上海60多所中小學,“浸入式”深度參與中國數學教育,中英兩種教學模式各有所長,也讓雙方的老師收穫頗多。
框架綜合VS發散思維
“你們的老師非常善於把知識點梳理整合起來,而且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索、歸納,這非常值得參考!”昨天早上,幾位來自英國的數學老師在萬航渡路小學聽了一堂關於《植樹問題》的三年級數學課後,對上海老師的教學方式表達了由衷的欣賞。
年輕的授課老師王潔通過讓學生用畫簡圖的實踐活動提煉、歸納植樹問題中的幾種可能性,來感悟分的段數與棵數之間的關係。
英國數學老師們表示,這和他們慣常的上課方式完全不同。“我們通常是把第一種情況列出來,講完後再列第二種情況;但上海的老師是把幾種情況都讓學生試出來,再串起來統一講,在對比中提煉總結,這是個很大的優點。”
同樣,在位育初級中學交流的中英數學老師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熱議。校長呂東介紹,上海數學教學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比如老師在講某一節課的知識點時,總會先提到此前教過的相關的知識點,而這節課教的知識點又是之後學習的基礎,系統性連貫性非常明顯,也有助於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明晰的知識架構;英國老師則習慣於講授單個的知識點,所以他們也覺得上海的教學方式很有啟發。”
但英國老師上的一節關於有理數和分數的課程,也讓位育初級中學的老師們有所收穫。“英國老師在對於單個知識點的教學上,非常注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擅長通過數形結合的形式教學,思路比較開放靈活;而我們的老師則善於運用問題設計來層層深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可以互相取長補短的。”呂東説。
自主探究VS梳理引導
怎麼在“老師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兩者間取得平衡,是中英數學老師熱議的另一個話題。在萬航渡路小學聽課後,幾位英國老師紛紛表示,英國課堂習慣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課堂非常開放,最後老師再給出答案,過程中很少做引導;而上海課堂則像“打乒乓球”,老師一收一放,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但旋即就進行引導和歸納,再拋出問題,層層抽絲剝繭,有比較固定的程式。
“英國的這種強調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能讓少數有天賦的孩子迅速提升,但可能過於開放,不利於全體學生的培養;而上海老師注重的引導設計,能確保絕大多數學生都學會,學得好的孩子可能學得更快,但不會有孩子落得太遠。”上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黃興豐博士説。
“老師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是相輔相成的,老師的引導梳理非常重要,但如果總是靠老師‘喂’,學生會記住知識卻沒有內化,必須要給孩子一定的自主參與,才能真正讓他們建構所學到的知識點。”萬航渡路小學副校長榮慧謙説。
“我們學校已經派過兩輪老師赴英交流了,在把上海教學方式的優點帶到大洋彼岸的同時,老師們也從英式教學中汲取了精華”,位育初級中學呂東校長介紹,比如這次向英國老師展示的百分數、旋轉與平移這幾堂數學課,以往老師會直接講授概念和正確答案,但現在更著力於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和互動,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們數學課概念的形成、性質的導出,都是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在實踐中掌握、內化。”呂東表示。
拓展課補充“自主探究”
正如一枚硬幣必然有正反兩面,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背後也會存在某些不足。
老師詳細全面地引導,會不會讓孩子少了自主探究的機會?注重理性思維建立的數學課堂,怎麼補上動手操作、實踐探索這一環?
記者發現,不少中小學採用多種校本特色的數學拓展課、活動課乃至豐富有趣的假期作業,完善學生的數學認知環節。在萬航渡路小學,有一套“網紅”數學課程——集遊戲、魔術、閱讀和活動於一體的“數學+年華”,滲透在平時的數學課、以及拓展型課程和快樂活動日中,讓孩子們對數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比如,在四年級的數學魔術課上,老師拿來一個裝著硬幣的袋子讓學生抓取,並每個回合都能準確報出學生抓取的總數是奇數還是偶數;這讓學生産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在老師的點撥下,自發設計探究表格,根據抓取數量進行分析,發現了奇偶數的規律;而在二年級的數學閱讀課上,老師帶著孩子一起研讀《經濟與數學》裏的“貨幣篇”,從有趣的情節中提煉數學信息,並讓大家到超市購物、算賬,把貨幣的數學知識、以及等量代換的概念內化為生活經驗。
“上海模式”中優質均衡理念被英國教師認同
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作為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中英雙方分別在此框架下,共計互派中小學教師約548人次,並且通過數學教育理論研討,“浸入式”教學交流、課堂模擬教學、實地考察合作等方式促進了中英數學教學交流的有效深入開展。
作為這項計劃的組織者之一,上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黃興豐博士也見證了上海數學教學方式給英國課堂帶來的改變。比如,英國課堂沿用多年的分層教學已經大規模改變,“上海模式”裏的優質均衡理念越來越被英國教師認同。“原先的英國課堂,會給學力較強和較弱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料,這種分層教學往往導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現在許多英國教師已經參照上海教學方式,改為向學生提供同一套教學材料,根據學生的不同學力設計提問和引導,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黃興豐博士介紹。
此外,上海教學方式裏“記憶和理解相輔相成”的理念,也給予不少英國老師以啟發。“以往英國數學課堂注重理解,但並不強調計算訓練,而其實對於中小學生來説,適度的計算做題演練是必須的,通過理解幫助記憶,又通過記憶強化理解,如今英國老師們也意識到這點了,他們甚至從中國的乘法口訣表裏汲取了靈感,改編了英國的乘法口訣表,使之更朗朗上口、易於背誦記憶。”
黃興豐介紹,比如原先英國的乘法口訣表比較長,2*3=6要讀成“twotimesthreeequalssix”,音節較多;而經過改編後的乘法口訣表則變成了“twothreesmakesix”,更精短、更容易識記。
而上海模式裏的“教研活動”也影響深遠。在中英數學教師交流之初,英國老師對組織相互聽課等教研活動興趣不大,甚至認為那是“干涉教學自主性”。但當他們來到上海中小學,上了公開課,面對各種意見和建議,讓英國老師們切身感受到了教研活動對教學方式巨大的幫助。如今,類似于滬上“中心校”的做法,英國也建立起數學教育HUB,也就是樞紐型學校,由一校輻射周邊的集群學校,共同開展中國式教研。按規劃與比例,英國8000所小學將形成約70所中心校,而英格蘭地區設立35個數學中心,這些中心管理所屬的中小學。
據悉,上海教育與英國教育部門的新一輪合作備忘錄已經簽到2020年,明年來滬“訪學”的英國中小學教師將首次突破百人。教學相長、相容並蓄,這項交流給予中英雙方課堂教學的改變,正為教師、學生們的成長,帶來越來越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