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開幕

2018-12-07 10:08:1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今起開放,呈現其創作來龍去脈,可使後世藝術家——乘著他的藝術理念開出自己的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

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今開幕。圖為《秋興八景圖冊》。 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12月7日起向公眾開放。這是大陸舉辦規模最大的董其昌藝術大展。展覽為期3個月,以上博館藏為主,同時向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海內外15家重要收藏機構商借藏品,遴選董其昌及相關作品共計154件(組)。

  一個取名“寶筏”的研究型展覽

  晚明傑出的書畫大家董其昌原籍上海縣,後徙居華亭(今上海松江區)。作為中國書畫史上承前啟後、影響巨大的書畫大師,他集前人之大成,以禪喻畫,提出與倡導“南北宗論”,創中國文人畫理論史上又一高峰。

  展覽由“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及“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部分組成。除書畫作品外,同時呈現董其昌的古書畫鑒藏以及對他的藝術、人生與畫學思想具有深遠影響的晉唐宋元等大家名跡,如王羲之《行穰帖》卷、懷素《苦筍帖》卷、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剩山圖》)、倪瓚《六君子圖》軸等。受其畫學思想影響的後代書畫家,如八大山人、王原祁、惲壽平、吳歷、龔賢等的畫作一併亮相。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這是一個“研究型”展覽,旨在呈現董其昌藝術創作的來龍去脈及時代土壤,系統梳理董其昌及其時代的書畫藝術成就與意義。“趙孟頫、董其昌並稱‘畫史兩文敏’,他們引領了身後的畫壇,可以讓後世藝術家乘著他們的藝術理念,開出自己的花朵。”上博書畫研究部主任淩利中説,這是展覽名為“寶筏”的含義所在。

  傳世最早作品至絕筆悉數亮相

  展覽以時間為序,呈現董其昌汲取傳統期(50歲前)、兼融並蓄風格形成期(51—62歲)、成熟期(63—72歲)、人書俱老天真爛漫期(73—82歲)四階段的藝術創作。展品包括傳世所見最早畫作《山居圖》扇至絕筆《細瑣宋法山水圖》卷,時間跨度長達48年。早期的《燕吳八景圖》冊,中期的《晝錦堂書畫合》卷,盛期的《秋興八景圖》冊、《棲霞寺詩意圖》軸,以及晚期的《行書裴將軍詩》卷、《關山雪霽圖》卷均亮相,涵蓋其各時期的代表作。

  上博所藏《秋興八景圖》冊設色八景,筆思縱橫,參乎造化。題句錄有杜甫、陸游、白樸等人名篇。作此冊時,董其昌66歲,參合唐宋元各大家,設色尤其受趙孟頫影響。冊前附曾鯨、項聖謨合作《董文敏小像圖》頁。《棲霞寺詩意圖》軸是董其昌72歲時的精意之作,題唐代宰相、文學家權德輿《棲霞寺雲居室》詩補空,意境高逸。

  董其昌的書法受“二王”和顏體的影響較大,此番展出王羲之《行穰帖》卷(唐摹本)、顏真卿《楷書自書告身》等,均為難得一見的珍品。《行穰帖》卷由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所藏,作為王羲之書法的忠實追隨者,董其昌在卷後釋文並作三跋,後將此帖換得李唐《江山小景圖》卷。董其昌友人吳廷收得此帖,並刻入《余清齋法帖》。董其昌在1609年的跋文中提及他曾與吳廷、陳繼儒一起觀讀此帖。

  《煙江疊嶂圖》“雙包”令人回味

  由於董其昌的特殊地位,明末清初畫壇大多離不開對其畫學思想的繼承,造就了一批傑出藝術家。隨之産生的,便是董其昌贗品空前氾濫的現象,世稱“爛董”,係古書畫鑒定中又一個繞不開的重點與難點。

  展覽最後一部分,不僅展示受董其昌影響的主要畫派、畫家之作,而且關注與董氏書畫代筆、作偽相關的藝術家,如常瑩、趙左、沈士充、陳廉、劉上延、葉有年、吳振等。同時也不回避對某些傳世名品真偽公案之呈現。展覽中可見董其昌于1604年所作《煙江疊嶂圖》卷。此卷山體結構繁密,因勢造型,隨態生發;用筆繁而不亂,細膩柔和,皴染結合,水暈墨章,體現了董其昌出入宋元、吞吐造化的深厚功力。該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董氏《煙江疊嶂圖》卷係“雙包”。經比較研究,古書畫鑒定家鐘銀蘭認為上博本真,台北本雖為清內府、高江村收藏並著錄但係偽品。

  為了豐富參觀體驗,上海博物館還推出“董其昌數字人文”專題,從年表、行旅、交遊、作品等角度,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數據圖景。展覽期間將舉辦十余場專家講座,深度解析董其昌的書畫藝術以及他所處的晚明社會。董其昌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明年1月21日至23日舉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