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説:老港垃圾填埋場,各種工程車在忙碌著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資料圖片)
明年年底前,上海將開工新建、擴建7座幹垃圾處理設施及8座濕垃圾處理設施。今天下午,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舉行了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通氣會,會上透露,至十三五末本市將形成7000噸/日的濕垃圾處理能力,2021年前後力爭形成2.8萬噸/日以上的幹垃圾焚燒處理能力。
定時定點 模式得到認可
綠化市容部門表示,到今年11月底,本市垃圾分類全程分類體系建設效果明顯。源頭分類實效模式更加明晰,定時定點模式得到市民基本認可。各區均已完成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和發佈工作,並積極落實推進,其中松江、崇明、靜安、長寧、奉賢、楊浦等六個整區域推進區進展相對較快。全市濕垃圾分出量已達4400噸/日,“兩網融合”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量1100噸/日。
上半年,本市已完成道路廢物箱分類標識更新。至11月,全市已完成約9700余座分類垃圾箱房和分類投放點的規範化改造,實現了一批批垃圾分類達標和示範居住區。目前,崇明全島源頭分類達標情況領先,靜安、長寧、松江等區達標情況較好。崇明各街鎮、長寧的程家橋街道和虹橋街道、青浦重固鎮等分類實效較好,全市有近50個街鎮積極參與了垃圾分類達標街鎮創建工作。
據悉,今年全市達標小區有望達到40%,明年力爭達到70%,到2020年底要達到90%。“明年可能會將街鎮分類達標情況定期在媒體公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綠化市容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
加快建設 末端處置設施
從分類收運環節來看,到11月底本市已配置濕垃圾專用車約650輛、幹垃圾專用車約3000輛、有害垃圾專用車15輛。相較去年,濕垃圾專用車增加約200輛、幹垃圾車減少約200輛,有害垃圾車增加15輛,濕垃圾增量與幹垃圾減量對比明顯。
全市還完成了“兩網融合”回收服務點建設約3000個、中轉站建設100余個,兩網融合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全市兩網融合的市場也在不斷成熟,形成了由11家企業參與的市場主體格局。
末端設施建設則持續加強。今年啟動了新一輪生活垃圾末端設施建設,集中設施規劃新、擴建濕垃圾處理設施8座,年內計劃開工5座,其餘3座設施預計2019年上半年開工建設。幹垃圾以焚燒處理為主,計劃新、擴建7座。目前,已建成投運1.33萬噸/日,2019年上半年達到1.93萬噸/日。新、擴建項目中力爭年內2座開工建設,2019年上半年全部開工建設。此外,建設1座設計能力5000噸/日的綜合填埋場,以滿足生活垃圾處理後各類無法利用殘渣的處理需求。
推進立法 凝聚社會共識
全程分類體系建設離不開立法。今年9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已由市政府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現已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二審,計劃本月下旬三審,明年1月下旬提交市人民代表大會審議表決。
綠化市容部門還和教委合作,推進垃圾分類進校園。目前,已在全市舉行了12場面向幼兒園和中小學老師的科普培訓,而面向幼兒園和中小學的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也已于上周正式發佈。
“推進垃圾分類的意義,已經從消除環境污染和鄰避效應,轉變到城市文明習慣的養成、文明素質的體現。上海的垃圾分類已不是剛開始宣傳發動的階段,而是到了養成行為習慣的階段,希望最終成為不可逆的一套系統。”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唐家富表示。
下階段,本市將根據全程分類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將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全面提質增速,繼續加大社會宣傳力度,加快末端設施建設,完善全程社會參與性監督,力爭2019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實現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服務全覆蓋,並於2020年全面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