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力爭2019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

2018-12-11 09:21:5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垃圾處置能力已基本跟上“産量”

  中端分類收運系統不成熟,導致部分垃圾混裝混運;末端處置能力不足,一些垃圾分類後沒有出路,是上海建立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過程中的兩大“痛點”。

  上海正逐一擊破。12月10日,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的最新進展:上海力爭2019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實現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服務全覆蓋,並於2020年全面達標。

  中端:杜絕混裝混運

  “我分好了,可短駁車、垃圾車又混在一起了!”許多市民將小區垃圾混裝混運視為最打擊他們分類積極性的“罪魁禍首”。

  針對這一問題,上海從規範收運車輛入手。截至11月底,上海已規範配置濕垃圾收運車650輛、幹垃圾收運車3000輛、有害垃圾收運車15輛,全部實行指定種類垃圾的專車專運。

  這一做法已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最近我們對垃圾收運車進行了精細化調整,幹垃圾車少了200輛,濕垃圾車多了200輛。”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唐家富表示,從不同種類垃圾收運車數量的加減,可見混進幹垃圾裏的濕垃圾正變得越來越少,逐漸從源頭被分類出來,使得專門收運濕垃圾的車輛需要相應增加,這説明專車專運對市民分類産生了激勵。

  末端:補足處置能力

  源頭分出來了,中端也專類專收專運了,可如果末端處置的能力“跑不贏”前端的産量,不能完全分類處置,豈不可惜?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相關負責人坦言,相比生活垃圾的收運中端,末端處置設施建設的進度仍相對滯後,各類生活垃圾中,濕垃圾面臨的挑戰較大:一方面因為目前濕垃圾的集中處置較難,存在市區處置能力緊張而部分郊區處置能力有富餘,且彼此之間受制于鄰避效應、成本等原因而不能週轉的問題;另一方面,目前濕垃圾處置後得到的産品,出路還很狹窄。

  為此,上海正全力以赴。市綠化市容局透露,據不完全測算,上海用於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的投資大約在200億元左右,其中,大部分投資就是聚焦末端處置能力的提升。

  根據計劃,上海今年年內將計劃新、擴建5座濕垃圾處理設施,另有3座設施預計2019年上半年開工建設;幹垃圾以焚燒處理為主,計劃新、擴建的7座幹垃圾處理設施力爭2019年上半年全部開工。此外,上海還計劃建設1座設計能力5000噸/日的綜合填埋場,以滿足生活垃圾處理後各類無法利用殘渣的處理需求。

  “經過近年來的不斷努力,上海濕垃圾和幹垃圾的日處置能力已基本能夠匹配源頭每天的産生量。”唐家富表示,目前上海日均生活垃圾清運量在2.6萬噸至2.7萬噸左右,其中約4400多噸為濕垃圾,2.3萬多噸為幹垃圾,但未來各類生活垃圾的變數還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末端處置能力還要與時俱進。根據相對科學的測算,上海要在“十三五”末形成7000噸/日的濕垃圾處理能力,力爭2021年前後形成2.8萬噸/日以上的幹垃圾焚燒處理能力。

  源頭:創新動員方式

  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的中端和末端正全力追趕,源頭也不甘示弱,正著力解決分類規則不清、社會動員力度不夠等問題。

  截至目前,上海已規範化改造9700余座分類垃圾箱房和分類投放點,更新和改造的目的,是讓這些收集垃圾的載體也能發揮宣傳和引導分類的作用。上海市綠化市容局還透露,上海家用分類垃圾桶和垃圾袋的相關技術規範已經發佈,部分生産廠商和零售商已開始執行,很快,市面上就將出現標準化的分類垃圾桶和垃圾袋,為促進居民和單位分類添磚加瓦。

  在社會動員方面,上海黨政機關和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了“粘合劑”的作用,將社區的居委、物業、業委組織起來,並結合社區條件,對部分高層樓宇物業管理區域,採用樓層設桶等因地制宜的模式,實現了一批批垃圾分類達標和示範居住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