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裏的“馨空間” 大家成為“逸”家人

2018-12-13 09:05:05|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在家門口就有這樣一個溫馨的空間,活動又那麼豐富,鄰裡鄰居可以在這裡結識,以後我們就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啦。”今天,白領趙女士興致勃勃地參加了徐匯區漕河涇街道馨逸社區“馨空間”的“健頤小廚膳食烹飪”活動,完了她和好幾個鄰居互加了微信,大家“拉”進了同一個朋友圈。

公租房裏的“馨空間” 大家成為“逸”家人

圖説:上師大美院在上“從石庫門到天安門”黨課。袁瑋 攝

  記者在位於馨逸公寓的社區黨建服務空間“馨空間”看到,裏面有創想社、讀書島、藝術灣、趣味小屋、公益坊等等,內容十分豐富,淺色調的裝修風格,獨特又溫馨。據了解,漕河涇街道轄區內有馨逸公寓、田東佳苑等不少公共租賃房,它的社區管理與居民小區管理有明顯不同,公租房沒有居委會、也無法成立業委會,公租房小區的管理成為社區治理的熱點難點之一。為探索新形勢下如何通過黨建引領加強公租房的社區治理,漕河涇街道黨工委結合大調研,以馨逸公寓為樣本,對公寓基本情況及租戶意見需求等作了全面調研。馨逸公寓公租房目前有租戶1495戶,等二期入住後,總戶數將達2222戶。

公租房裏的“馨空間” 大家成為“逸”家人

圖説:孩子們在讀書島裏玩耍。袁瑋 攝

  調研發現,租戶主要為80後,學歷較高,黨員佔比高,這為治理社區、共同打造一個有溫度、包容性強和友好度高的“大家庭”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且公租房的居民以新上海人為主,不少“滬漂”的老人住在這裡帶第三代,三代同堂的家庭佔了三分之一。這些關上門與鄰居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租戶常常會有困惑:社區有什麼活動?有需求通過什麼渠道?向哪反映?加上公租房政策,租房最長期限為6年,造成小區租戶流動性強,租戶們對社區服務的知曉度、參與度都偏低,對物業的滿意度也較低,但是他們對民生服務型項目需求較大,在租戶的需求和政府服務供給之間存在脫節。

  街道如何把服務和管理覆蓋到公租房社區?漕河涇街道在馨逸公寓探索基層黨建引領下的公租房社區治理與發展的新舉措,“馨空間”應運而生。街道成立了綠谷新空間黨建共治聯席會議,整合街道、居委、産權方、物業運營、周邊商務樓宇和高檔商品房小區等多方資源,以黨建服務和組織網絡來連接行政管理、物業服務和社區營造之間的良性互動,形成社區整體治理和發展合力。作為服務空間的“馨空間”,可以為周邊的黨員群眾提供各類黨建資源、便民服務、志願者招募、親子空間等服務。

公租房裏的“馨空間” 大家成為“逸”家人

圖説:社區單位李錦記公司的“大廚”在上“健頤小廚膳食烹飪課”。袁瑋 攝

  在“馨空間”,任何年齡的人群都能在此找到興趣所在。記者今天在現場看到,匯智廳裏,兩新組織和社區的黨員正聆聽上師大美院老師講授“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創想社內,社區單位上海環境工程設計院專家的“垃圾去哪了環保體驗活動”告訴大家垃圾是怎麼分類的;馨逸客廳裏,社區單位李錦記公司的“大廚”在上“健頤小廚膳食烹飪課”,指導“滬漂”老人如何燒上海菜;孩子們則在讀書島裏讀繪本,盡情撒歡……到了週末,這裡還會有很多親子活動,還有教新上海人學滬語等。

  漕河涇街道副主任李瓔告訴記者,街道把隸屬於不同系統、掌握不同資源的成員們聯結起來,凝聚起各方力量,為基層黨組織提供場地、提供活動、提供資源,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馨空間”整合了黨建群建、片區共治、鄰裡客廳、文化藝術、事務諮詢、心靈瑜伽等功能為一體,目前已開設社區黨校分校、代表接待、便民服務、志願者招募、公益市集、小小創客嘉年華、寶貝藝術節、“領讀者”俱樂部等多項活動。李瓔説:“我們設計適合公租房居民的活動,用有針對性的社區服務為有需求的社區居民服務,增強租戶們的社區歸屬感,讓他們從情感上認同社區、反哺社區。”

公租房裏的“馨空間” 大家成為“逸”家人

圖説:上海環境工程設計院專家上“垃圾去哪了環保體驗活動”課程。袁瑋 攝

  據了解,“馨空間”打造的是一個“蘊聚人文氣息的黨建陣地、集聚趣味創想的公共空間、凝聚多樣群體的鄰裡客廳、匯聚社企資源的服務平臺”,探索“空間服務+黨建活動+治理創新”相結合的模式。同時,“馨空間”還將服務輻射和整合周邊的各類型集聚區。李瓔告訴記者,“通過社區空間的更新帶來社區關係的變化,讓社區居民從‘參加’走向‘參與’,激發鄰裡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公租房小區治理模式,真正讓公租房裏的租客們成為‘馨空間’裏的一‘逸’家人。”

分享到: